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课题名称 4.6.2.1神经调节(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时聚焦神经系统组成与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板块核心内容。它衔接细胞结构(神经元)与系统功能(神经调节机制 ),为理解反射、激素调节等知识奠基,帮助学生构建人体生理调节的整体认知,揭示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精准应对机制,是认识生命活动规律性的关键环节。 2、教学分析 依托“手指被刺反应”情境引入,借“脑肿瘤致盲、脊髓损伤截瘫、神经压迫麻木”病例,串联神经系统组成、各部分功能及神经元结构功能,构建“结构 - 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神经系统的组成(脑、脊髓、神经的分类及关联 )。 2.脑(大脑、小脑、脑干 )和脊髓的主要功能。 3.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理解其作为神经系统基本单位的作用。 难点: 1.结合病例,推导神经系统不同部分损伤对功能的影响,建立“结构损伤→功能异常”的逻辑关联。 2.理解神经元结构与信息传递功能的适应性,阐释其在神经调节中的作用机制。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掌握细胞、组织等基础,对人体生理现象有生活感知(如运动、感觉 ),但对 “神经系统如何协同调节生命活动” 缺乏系统认知。其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渡,对病例分析、模型构建有兴趣,却难深入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复杂关联,需依托实例、直观素材搭建认知桥梁。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通过分析神经系统组成、神经元结构与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人体是统一整体”的观念,理解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调控作用。 科学思维: 基于病例证据,推理脑、脊髓、神经的功能,培养逻辑推理、归纳概括能力。 构建神经系统组成、神经元结构模型,发展建模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 科学探究: 通过“病例分析-问题提出-合作讨论”,经历科学探究的问题解决过程,提升基于事实分析问题、交流协作的能力。 社会责任: 联系脑/脊髓损伤的预防,增强健康生活意识,关注神经系统健康,践行科学防护行为。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很好 一般 不好科学知识 1 能准确描述神经系统组成,举例说明各部分功能。2 阐释神经元结构与信息传递功能的适应性,说明其作为基本单位的作用。探究能力 完成神经系统组成、神经元结构模型构建,清晰标注关键结构并解释功能。科学态度 联系生活关注神经系统健康,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规律,体现学以致用的意识。小组评价表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总分设计思路 本课围绕“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核心主题,采用“生活现象切入—案例探究分析—知识系统建构—实践应用拓展”的递进式设计思路。以“手指被刺先缩手后疼痛”的生活实例激趣导入,引发学生对神经调节的探究兴趣;随后通过脑瘤致失明、脊髓损伤致截瘫、坐骨神经压迫致麻木三个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在分析“病因与症状关联”的过程中,自主推理神经系统各部分功能,初步建立“结构—功能”认知;在此基础上,分层解析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含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含脑神经、脊神经)及各结构(大脑、小脑、脑干等)的具体功能,再深入微观层面讲解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与功能(传导兴奋),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完整知识链条;最后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基础,结合课后作业拓展至生活中的神经系统疾病,实现知识理解、能力培养与社会责任意识的统一,全程以问题驱动学生主动参与,借助案例、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突破重难点,让抽象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学流程学习活动设计任务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提出问题“手指被刺,先缩手还是先感觉疼?为什么?”,结合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猜想,引出“神经系统调节”的核心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体验,尝试解释现象,产生探究兴趣。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切入,将抽象的神经调节与生活经验关联,降低认知门槛,激发探究欲望。任务二:神经系统的组成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分析·讨论:神经系统的功能 呈现三个案例(脑瘤致失明、脊髓损伤致截瘫、坐骨神经压迫致麻木),展示病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病因” 与 “症状” 的关联。 组织小组讨论:“案例中受损的结构是什么?推测该结构的功能?”,结合表格(案例 1-3 的病因、症状)梳理逻辑。 总结学生发言,归纳:脑调控视觉、脊髓调控肢体运动、神经传导冲动,初步建立“结构损伤→功能异常”的逻辑。 2.神经系统的组成 明确神经系统的组成:“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展示结构图,区分“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分模块讲解: 脑:结合图片解析大脑(感觉、语言、运动中枢)、小脑(协调运动、维持平衡)、脑干(控制心跳、呼吸等基本生命活动),通过 “植物人未损伤脑干”的问题深化理解。 脊髓:说明其“反射”(对刺激产生规律反应)和“传导”(连接脑与躯干)功能,结合案例2(脊髓损伤致截瘫)强化认知。 周围神经系统:讲解12对脑神经(支配头部)和31对脊神经(支配四肢和内脏)的功能,关联案例3(坐骨神经压迫)。 展示小资料:脑和脊髓损伤常见于一些交通事故或运动伤害,可以通过系安全带或佩戴安全头盔降低受伤风险。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阅读案例,提取关键信息(如“肿瘤压迫大脑视觉区→失明”)。 学生分组讨论,填写表格中 “推测” 部分,尝试用 “结构决定功能” 解释症状。 全班交流,修正推测,形成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初步认知。 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组成简图,标注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 学生结合案例记忆各结构功能,思考“脑干被称为‘生命中枢’的原因”,回答提问。 学生结合图示,理解记忆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学生阅读小资料,将物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病例分析,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推理功能”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通过“结构→功能→案例印证”的逻辑链,将抽象的结构知识与具体功能关联;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突破“神经系统组成复杂”的难点。任务三:神经元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提问:“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引出神经元(神经细胞)。 展示神经元结构图,解析组成:细胞体(含细胞核)、突起(树突、轴突),说明树突“接收信息”、轴突“传出信息”的功能。 播放神经元传导兴奋的视频,演示“树突→细胞体→轴突”的传导方向,解释“神经纤维”“神经”的形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多条神经纤维集结成束=神经)。 学生观察神经元结构,标注细胞体、树突、轴突等部分。 学生模拟兴奋传导:用手势表示树突接收信号、轴突传出信号的过程。 学生理解“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的层级关系。设计意图:从宏观的神经系统深入到微观的神经元,完成“系统—器官—细胞”的认知过渡;通过视频和模拟活动,突破“兴奋传导方向”的抽象性。课堂小结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用思维导图梳理 “神经系统组成(中枢 + 周围)”“各结构功能”“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强调知识间的逻辑联系。 对照板书补全笔记,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核心内容。设计意图: 通过结构化梳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避免碎片化记忆。作业设计 见《学案》板书设计教学与反思 本课时情境与病例驱动:以“手指被刺反应”“脑肿瘤/脊髓损伤病例”为线索,激发兴趣并贯穿知识探究,学生能主动关联结构与功能。 模型建构促进理解:绘制神经系统组成、神经元结构模型,将抽象知识可视化,多数学生掌握核心结构与功能关联。问题:激素如何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有何关系?任务四:激素调节(2课时)活动五:完成教材“激素功能、神经-激素关系”相关练习题。活动四:结合情绪激动心跳加快实例,绘“神经-激素协同调节”流程图,总结调节特点。活动二:分析“侏儒症、甲亢、糖尿病”病例,绘制“激素异常→生理变化”思维导图。活动三:用葡萄糖、胰岛素模拟 “血糖调节”,记录浓度变化,说明激素反馈机制。活动一:自制内分泌腺-激素表格,标注垂体、甲状腺等腺体的激素功能及异常病症。活动二:用木棍、橡皮筋组装 “肘关节模型”,模拟屈/伸肘动作,拍摄视频解说。活动一:自学绘制肘关节运动图,标注肱二/三头肌的收缩状态、骨运动方向。活动四:完成教材 “运动机制、关节结构” 相关练习题。活动四:分析运动员韧带撕裂病例,结合教材提出“热身、护具”等防护建议。活动三:记录“系鞋带、投篮”等动作,绘制“神经→肌肉→骨”联动流程图,标注关节和肌肉。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问题:人体运动如何受神经系统支配?骨、关节、肌肉如何协调完成动作?任务三:神经系统支配下的运动(3课时)活动五:学生完成教材 “反射弧结构、反射类型” 相关练习题。活动四:对比 “膝跳反射” 与 “望梅止渴”,制表总结条件反射的适应意义。活动三:分组“捏直尺测反应时间”,计算平均值,分析神经调节效率。活动二:观看缩手反射视频,标注反射弧五部分,注明神经中枢(脊髓 / 大脑皮层)问题:神经系统如何调节人体反应?反射的类型与反射弧的结构是怎样的?任务二:神经调节(2课时)活动一:自学绘制神经系统组成图,标注脑、脊髓、脑神经等部位。问题:人体如何通过感官感知外界环境?眼、耳等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怎样的?任务一: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2课时)活动五:学生完成教材 “视觉形成、耳结构” 相关练习题。活动四:蒙眼触摸物品、嗅气味,描述触觉、嗅觉感受器的感受特点。活动三:用凸透镜、蜡烛制作 “眼球模型”,调节距离观察物像变化,记录近视成因。活动二:学生分组观察眼 / 耳模型,标注虹膜、鼓膜等位置,拍照并说明功能。活动一:自学教材,完成眼、耳结构填空,标注角膜、晶状体等关键结构。/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单元学习内容本单元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人体生理与健康”主题,对应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核心大概念为 “人体各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相互协调,共同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围绕 “神经调节的结构与功能”“激素调节的机制”“感觉器官与调节的联系” 三大维度展开,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功能—调节—适应”的生命观念。如图所示: 本单元具体学习内容包含三部分:首先聚焦神经系统,学生需认识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概述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通过 “膝跳反射”“缩手反射” 等实例理解反射弧的五部分结构,区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并结合 “谈虎色变” 认识人类条件反射的语言中枢参与特征;其次探究激素调节,对比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的区别,分析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的产生部位与功能,通过 “糖尿病”“呆小症” 等案例理解分泌异常的影响,同时结合 “情绪激动时心跳加快” 的情境,明确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协同关系;最后关联感觉器官,学生需描述眼和耳的结构,解释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分析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还需概述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的形成机制,理解感觉器官在环境刺激输入中的关键作用。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1、生命观念:教材通过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系统协调统一” 的主线呈现。例如,神经元的突起结构适应兴奋传导功能,眼耳的结构与视觉听觉形成相适应;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协同作用,体现人体作为统一整体适应环境变化,帮助学生建立 “结构 — 功能 — 调节 — 适应” 的生命观念。 2、科学思维:教材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推理和模型构建培养科学思维。例如,分析糖尿病 “三多一少” 症状推导胰岛素功能,通过 “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 实验设计训练逻辑推理;构建反射弧、血糖调节的概念模型,提升学生归纳与建模能力。 3、科学探究:教材强化实验与实践环节呈现探究素养。例如,设置 “膝跳反射实验”“采访糖尿病患者” 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设计 “甲状腺激素促进蝌蚪发育” 的对照实验,从提出问题到得出结论,培养实验设计、变量控制和数据分析能力。 4、社会责任:教材贴近生活并融入科技进展呈现社会责任。例如,结合近视防控、糖尿病管理等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健康生活;介绍人工耳蜗、激素替代疗法等医学进展,增强学生对生物科技的关注与社会责任感。教材编写体例 1、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共两个单元,所有章节按顺序统一命名,其编排顺序基本与课程标准的编排顺序一致,兼顾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 2、每章设置 “学习目标”,点明本章的核心内容和学习目标,例如 “概述神经系统的组成,说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3、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适应,精心设计学习主题,优化单元、章、节的结构,每章下设2-3节,每节聚焦一个核心调节机制展开; 4、每节下标题以命题的形式阐述核心概念,重视核心概念的传递; 5、每节安排有 “实验”“探究”“资料分析”“小资料” 等栏目,突出探究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6、每节课后设置有 “练习”,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设置习题,重点考虑习题的不同功能,以及对核心素养目标的考查,包含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应用三个层级; 7、每章后设置有 “本章小结”,聚焦学科大概念进行单元总结,梳理核心知识框架,激发继续学习的愿望,体现核心素养发展需求。教材编写特点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本单元教材编修以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与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体现人体调节知识的逻辑关联与学习进阶规律、注重科学探究与生活实践的融合为原则。教材编修遵循落实课程标准对“人体调节”内容的要求、突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学科特点、优化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知识脉络、强化探究活动与案例分析的设计、适配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等思路,体现了延续现行教材注重实例教学的优点、基于“人体调节的统一性”大概念重构单元知识框架、增设与健康生活关联的跨学科实践内容、优化“实验探究—案例分析—生活应用”的学生活动链条等变化。教材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激素调节的作用”“感觉器官与调节”等内容。前面几章学习了人体的运动、生殖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为细胞活动提供了基础条件,而本单元所学习的调节系统是人体各系统协调统一、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核心,学习本单元知识对理解人体作为整体的生命活动具有整合和升华作用。 本单元先介绍神经调节的基础,认识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通过具体反射实例理解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进而区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明确大脑皮层在高级调节中的作用;再通过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的对比,重点学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主要激素的产生与功能,结合分泌异常案例理解激素调节的重要性;然后分析眼、耳等感觉器官的结构,说明视觉、听觉等感觉的形成是调节系统接收环境信息的基础;最后阐述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协同关系,帮助学生建立 “人体调节是多系统协作结果”的整体认知。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 1. 情境素材: (1)图示: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分泌激素示意图;巨人症、侏儒症、呆小症患者对比图;血糖调节过程示意图;神经-激素协同调节示意图;眼、耳结构与感觉形成相关图示。 (2)案例:胰岛素发现的科学史案例;糖尿病 “三多一少” 症状实例;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成因与预防实例。 2. 学习活动: (1)实验探究活动:设计“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对照实验(控制变量、观察生长发育指标);模拟血糖调节过程(通过角色扮演或模型演示胰岛素与血糖的关系)。 (2)调查与交流活动:交流:课堂讨论“侏儒症与呆小症的异同”“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同实例”;调查:采访糖尿病患者,交流其治疗过程与生活注意事项,分享采访报告。 (3)项目式学习活动:小组合作设计 “激素调节健康手册”(包含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作用及分泌异常预防);探究 “不同环境刺激下人体调节反应”(如运动、情绪变化时的生理调节)。二、单元学情分析已知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经验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了解人体部分系统的基本功能,对“调节”有初步感知,知道人体通过一定方式维持正常状态;学习中常用观察图片、分析案例、小组讨论等方法,能通过具体实例理解抽象知识。 生活中,学生有过情绪激动时心跳加快、面红耳赤的体验,见过近视同学佩戴眼镜,听说过糖尿病需注射胰岛素,知道食用加碘盐可预防甲状腺疾病,这些经验能帮助他们理解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及感觉器官相关知识,但对激素作用机制、神经与激素调节的协同关系等抽象内容仍需深入理解。新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 通过自主观察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图,结合教材文字描述,概述神经系统的组成; 通过观察神经元模式图,分析其结构与功能的关联,自主归纳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结合反射弧示意图,探究反射弧各部分的作用,概述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通过分析 “膝跳反射”“望梅止渴” 等案例,自主对比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举例说明二者的区别;结合 “小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 的实验描述,探究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通过阅读 “人类对语言文字的反应” 相关资料,自主总结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 通过列举 “体温调节”“血糖平衡” 等实例,小组讨论人体自我调节对维持生命活动的意义,举例说明其重要性; 通过观察眼球结构模型或图示,自主标注各部分名称,结合功能描述,描述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通过梳理 “光线进入眼球到形成视觉” 的路径文字,结合图示,自主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通过分析近视、远视患者的眼球结构变化图示,对比正常眼球,自主探究视物不清的原因;结合凹透镜、凸透镜的作用,解释其矫正方法; 通过观察耳的结构模型或分解图,自主识别各部分结构,结合听觉形成的文字说明,描述耳的结构与功能; 通过阅读 “嗅黏膜、味蕾、皮肤感受器” 的相关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如闻到花香、尝到甜味),自主归纳视、听、嗅、味觉及皮肤感觉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性质; 通过对比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和外分泌腺(如唾液腺、汗腺)的结构与分泌物排出方式,自主列表区分二者的区别; 通过阅读教材中 “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 的相关段落,结合分泌异常案例,自主整理表格,说出其产生部位和主要功能; 通过观察人体内分泌腺分布图,结合各腺体的分泌功能,自主概述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通过分析 “情绪激动时神经 - 激素协同调节” 的案例,对比神经调节(快速、短暂)和激素调节(缓慢、持久)的特点,小组讨论并说明二者的关系。主要学习障碍有效突破方法 1、学生易混淆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作用及分泌异常疾病 突破方法:对比表格记忆 激素名称分泌腺主要作用分泌过多分泌过少生长激素垂体促进生长发育幼年→巨人症;成年→肢端肥大症幼年→侏儒症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调节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甲亢幼年→呆小症;成年→黏液性水肿;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胰岛素胰岛调节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低血糖2、学生易混淆 “侏儒症” 与 “呆小症” 的成因及症状 突破方法:对比表格 + 关键词记忆 疾病名称病因(激素分泌异常)主要症状智力影响侏儒症幼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少身材矮小,生长速度慢智力正常呆小症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身材矮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智力低下学生学习本单元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兴趣 特点: (1)抽象知识理解难:本单元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过程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反射弧结构、神经冲动传导、激素作用机制等知识存在困难,需借助直观素材辅助。 (2)知识系统性要求高:单元内容涵盖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及感觉器官的调节作用,知识间关联紧密,学生需构建系统框架,部分学生难以把握知识间的逻辑联系。 (3)个体差异显著:部分学生能快速将调节知识与生活现象结合,灵活迁移应用;部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仍需强化,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较弱。 习惯: (1)缺乏主动探究: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讲解,课堂上主动提出疑问、深入分析调节机制的频率较低,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 (2)知识整合不足:不善于梳理知识脉络,未及时归纳核心内容,影响知识的巩固与综合应用。 (3)实践参与欠缺:对教材中的探究活动重视度不足,缺乏自主设计实验、收集生活案例的探索习惯。 兴趣: (1)生活关联易投入:对与日常健康相关的内容兴趣浓厚,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分享。 (2)直观体验更关注:喜欢通过模型、动画等直观方式学习,对实践活动关注度高,能提升学习积极性。 (3)纯理论较平淡: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兴趣较低,学习时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畏难退缩的情况。三、单元学习目标生命观念 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能说明神经元的突起结构与兴奋传导功能的适应性,眼、耳的结构与视觉、听觉形成的关联性; 建立“系统协调统一”的整体认知:通过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协同案例,认识人体作为统一整体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调节机制。科学思维 逻辑推理与分析:通过 “糖尿病症状推导胰岛素功能”“侏儒症与呆小症的对比” 等案例,培养基于证据的推理能力; 模型构建与归纳:能绘制反射弧、血糖调节的概念模型,归纳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特点及关系。科学探究 实验设计与实施:完成“膝跳反射实验”“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等探究活动,掌握对照实验、变量控制、数据记录与分析的方法; 实践与调查能力:通过“采访糖尿病患者”“近视成因调查”等实践任务,提升信息收集、问题解决与科学表达能力。态度责任 健康生活意识:结合近视防控、糖尿病管理等案例,形成“合理用眼”“均衡饮食”的健康生活态度;四、单元学习评价节名 基本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很好 一般 不好知识评价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眼和视觉近视及其预防耳和听觉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系统支配下的运动 运动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支配下运动的产生体育运动与健康激素调节 内分泌腺和激素激素的功能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考核方式 眼和视觉——P10 一、概念检测1.题 近视及其预防——视觉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晶状体曲度的改变,使不同距离的物体能准确地在视网膜上成像。近视矫正一般配戴的是( A ) A.凹透镜 B.凸透镜 C.平面镜 D.凹面镜 耳和听觉——P10 一、概念检测2.题 神经系统的组成——人体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C ) A.脑和脑神经 B.脊髓和脊神经 C.脑和脊髓 D.大脑和脊神经 神经元——如图是神经细胞模式图,与人体其他细胞相比,神经细胞在形态结构上的显著特点是( A ) A.细胞向外伸出许多突起 B.具有细胞核 C.能够接受刺激,传导冲动 D.具有细胞膜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P20一、概念检测3.题 运动系统的组成——P25一、概念检测1.题 神经系统支配下运动的产生——P25一、概念检测2.题 体育运动与健康——“笑的合不拢嘴是真实存在的,这是因为嘴张得太大造成了下颌脱臼。对此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D ) A.关节囊弹性太大 B.关节腔内滑液数量过多 C.关节软骨受到损伤 D.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 内分泌腺和激素——P31一、概念检测1.题 激素的功能——某成年男性身高不足一米,但智力正常。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C ) A.该男性的第二性征与性激素分泌有关 B.不足一米,可能是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C.该男性可通过口服生长激素长高 D.智力发育可能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有关 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受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激素通过导管进入血液 B.大脑和脊髓构成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 C.小脑参与维持身体平衡 D.人体主要以激素调节为主,神经调节为辅能力、态度、小组合作评价表(见下页)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生物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生物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生物术语 ,过于口语化五、单元教学实施整体教学 思路 关键问题子问题核心任务评价设计人体生命活动如何通过调节维持协调统一?这种调节包含哪些方式?各调节方式的机制与关系是怎样的?人体是通过怎样的调节方式完成如手被烫快速缩回、运动员听到指令快速起跑等动作的?神经系统的组成及作用是怎样的?(1)概述神经系统的组成; (2)概述神经元和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3)举例说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以及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4)说明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 (5)举例说明人体自我调节的意义。知识:助力学生构建人体自我调节知识体系,理解神经调节机制,掌握核心知识。 能力:培养归纳、分析、知识迁移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激发探索兴趣,增强对生命科学的热爱,树立健康生活意识。什么是感受器?什么是感觉器官?人体的眼和耳的结构与功能是怎样的?人体都有哪些感受器?①描述眼和耳的结构与功能; ②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③解释近视、远视视物不清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④说明视、听、嗅、味觉,以及皮肤触觉、温度觉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性质。知识:助力学生构建人体感觉器官调节知识体系,深化对人体自我调节的认识。 能力:培养观察、描述、归纳、逻辑分析及知识运用能力。 情感:激发探索欲,增强生命科学兴趣,树立保护感觉器官意识。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生长、发育、生殖、代谢等,是如何受神经系统各种反射方式和内分泌系统的激素调节的?①说出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的区别; ②说出人的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主要功能; ③说出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④说明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知识:助学生区分内分泌与外分泌腺,掌握激素知识与内分泌系统组成,理解神经和激素调节关系,构建知识体系。 能力:培养归纳、分析与综合能力,提升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水平。 情感:激发探索兴趣,增强健康意识,体会人体系统协调之妙。学习方法 和策略 1、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和社会资源,组织学生进行 “膝跳反射实验”“反应时间测试”,或采访糖尿病患者,交流激素调节的实际应用与健康管理。 2、通过构建模型和模拟实验方式,制作反射弧模型、眼球结构模型,模拟血糖调节过程,理解抽象的生理调节机制;制作对比表格,归纳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的作用及分泌异常疾病,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3、结合日常生活,观察情绪激动时的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面红耳赤),联系神经-激素协同调节;分析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结合生活中的护眼措施(如眼保健操、合理用眼),增强知识与生活的关联。 4、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激素分泌异常的案例(如巨人症、呆小症、糖尿病),探究人类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如望梅止渴的形成),深化对调节机制的认识。课程资源 1、多媒体资源:人体神经系统组成、反射弧结构、神经冲动传导的动画或视频;激素调节的过程示意图或动画;眼、耳结构与视觉、听觉形成的 3D 模型视频;激素分泌异常疾病的案例视频或图文资料。 2、实验室资源:眼球和耳的结构模型;神经元模型;反射弧示意图;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的对比模型;血糖调节模拟实验器材。 3、生活资源:糖尿病患者的采访记录或案例资料;近视、远视的矫正眼镜实物;加碘盐、海带等含碘食物;情绪激动时的生理变化记录;测试反应时间的直尺、计时器。 4、硬件设施资源:投影仪、电子白板;实验器材;音频设备。单元教学 结构图课时课型 分配 第5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 课型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2 新授课第二节 神经调节 3 新授课第三节 神经系统支配下的运动 2 新授课第四节 激素调节 2 新授课个性化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化作业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眼结构模型与视觉形成演示:用透明塑料瓶(模拟眼球壁)、凸透镜(模拟晶状体)、半透明薄膜(模拟视网膜)制作简易眼球模型,通过“移动蜡烛(模拟物体)→调节透镜曲度→观察薄膜成像”的操作,拍摄视频解说“近视时晶状体过凸、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的成因,及凹透镜的矫正原理。神经调节 反射弧动态示意图创作:以“手碰到热水缩回” 为例,用箭头和文字标注反射弧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并在图旁用红笔标注“若传入神经受损,反射能否完成”的推理过程,附 50 字说明“反射弧完整性对反射的重要性”。神经系统支配下的运动 运动产生模型制作:用木棍(模拟骨)、橡皮筋(模拟骨骼肌)、合页(模拟关节)制作“肘关节运动模型”,通过“收缩/舒张橡皮筋”演示“屈肘、伸肘”动作,拍摄视频解说“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如何牵动骨绕关节活动”。激素调节 以 “考试紧张时的生理变化”(如心跳加速、手心出汗)为主题,绘制四格漫画,用对话框说明 “大脑皮层兴奋→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的调节路径,体现 “神经调节启动信号,激素调节维持效应” 的协同机制。2 /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单元教学】《4.6.2.1神经调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docx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大单元教学设计.docx 第六章 人体生活活动的调节 思维导图.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