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2节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内容要求】解释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学业要求】在阐明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能够认识物质与能量变化的关系。2.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细胞的能量“货币”ATP 是人教版《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 5 章第 2 节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对 ATP 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和运用,在教材的课程设置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结构上以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为基础构建 ATP 的结构模型;在功能上,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并与之前所学需要吸收能量的生命活动相联系,为学习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做铺垫。(2)内容结构1)ATP 的结构:由一个 ADP 分子和一个磷酸基团构成:ATP由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3分子磷酸基团组成。2)ATP 的功能:作为细胞的能量货币,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3)ATP 与 ADP 之间的转化过程:在细胞内,ATP 与 ADP 之间的转化过程是可逆的,分情况,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能量的释放与吸收过程是同时发生的。4)ATP 在生物体内的作用:ATP 在生物体内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如肌肉收缩、神经冲动的传导等。二、学情分析:高中生在学习细胞的能量“货币”ATP 时,往往面临一些挑战。首先,ATP的概念可能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抽象,因为它涉及到复杂的化学过程和生物机制其次,高中生可能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化学基础知识,这使得他们很难理解 ATF的合成和分解过程。此外,高中生的学习风格也可能影响他们对该主题的理解。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直观的实验或图像来学习,而不是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字资料。因此,教师在教授这一节课时,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使用模型、图表和互动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ATP 的概念和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 ATP 的功能,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三、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对 ATP 结构与功能、ATP 与 ADP 相互转化的分析,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2.科学思维: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探究,模型构建等方式,解释 ATP是驱动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3.科学探究: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 ATP 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结果分析能力。4.社会责任:了解 ATP 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意识。四、教学重点1.ATP 的结构特点和功能。2.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过程及意义。五、教学难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解释ATP是驱动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教学思路和方法本节课从日常生活中需要能量的场景出发,如运动员运动、萤火虫发光等实例引入ATP是直接能源物质这一概念,让学生理解细胞活动需要能量,而ATP起到直接供能的作用,在介绍萤火虫发光时,说明其发光过程需要能量,进而引出细胞内的能量通货ATP。展示ATP药物或者以动画展示ATP结构,介绍腺苷、磷酸基等组成部分,讲解分子简式及断键方式,使学生理解其结构特点,从而构建ATP结构概念。讲解通过比喻如“通货”的流转,借助动画展示ATP与ADP相互转化过程,并且联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识讲解ATP与ADP转化。结合教材图解,讲述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与ATP分解和合成关系,再联系实际生活探讨ATP的用途,阐述ATP的利用。七、教学过程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一) 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创设情境】播放萤火虫发光的奥秘视频。 【提出问题】提问学生: 1、萤火虫发光的生物意义是什么 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 3、“在发光过程中由什么物质直接提供能量? 【知识回顾】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主要的供能物质但这两种化合物较为稳定,较难分解,若依靠他们分解供能会导致能量供速率很慢。上个世纪的科学家通过对肌肉收缩的研究,发现ATP才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 【探究活动】实验材料:将离体荧光虫发光器研磨成粉末,然后制成荧光素试剂 实验工具:烧杯、量筒、试管、玻璃棒等 实验试剂:蒸馏水、脂肪溶液、葡萄糖溶液、ATP 注射液等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实验过程 问题: 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为什么要等到荧光消失后再加入待测的能源物质 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自主学习】展示ATP的结构模型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习 ATP 的结构。 提问: (1)中文名称: (2)结构简式: (3)元素组成: (4)结构组成: (5)结构简式: 【讲授】 A:腺苷 P:磷酸基团 -:普通的化学键 ~:特殊化学键 2个 结合资料阐述 ATP 的供能机理: ATP供能原理: 分析阐述 ATP 中两个相邻的磷酸基团带有负电荷而相互排斥,使得这种化学键不稳定,未端的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ATP 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时,脱离下来的末端磷酸基团挟能量与其他分子结合,从而使后者发生变化。 回答:1、主要是相互传递信号,以便繁衍后代 萤火虫腹部后端细胞内有特有的发光物质荧光素。 3、糖类、脂肪、ATP。 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展示学生用简笔画图示过程。 回答:1、自变量:添加的物质;因变量:是否发光;无关变量:温度等 2、使细胞内储存的能源物质消耗殆尽,排除自身能量的干扰。 3、ATP是细胞内直接的能源物质 回答:(1)中文名称: 腺苷三磷酸 (2)结构简式: (3)元素组成: C、H、0、N、P (4)结构组成 1分子腺嘌呤 1分子核糖 3分子磷酸基团 (4)结构组成: A:腺苷 P:磷酸基团 -:普通的化学键 ~:特殊的化学键 (5)结构简式: A-P~P~P 通过有趣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活动中的能量转化问题。 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通过模型建构,加深学生对ATP结构的理解。 通过对ATP分子结构的分析以及对ATP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理解,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二) ATP与ADP可以相互转化 【探究活动】ATP的水解 ATP在酶的催化下水解,释放出大量能量,同时还生成了ADP(二磷酸腺苷)和游离的Pi。 尝试写出ATP水解的方程式。 思考:(1)ATP中哪个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2)葡萄糖为什么不能直接为细胞供能,而ATP却可以? ATP中含有2个储存能量的高能磷酸键,又由于高能磷酸键的不稳定,决定了ATP可以成为细胞内能量的货币。 【过渡】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在不断消耗能量,意味着ATP在不断的水解。 提供资料: 资料1:成人体内ATP的总量2-10mg,在安静的状态下一天消耗的ATP为40kg,在活动的状态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 资料2:在安静的状态时,肌肉内ATP所释放的能量只能维持肌肉收缩1-2s。 思考:(1)ATP在细胞的含量多吗?(2)生物体如何补充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量的ATP呢? 【探究活动】ATP的合成 (1)联系ATP的水解,引导学生思考利用什么材料来合成ATP (2)ATP合成所需的能量来自何处? 提供资料:(1)医生通常给术后不能进食的病人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补充能量。(2)人们的主食米饭、面食的主要成分是淀粉,(3)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能合成ATP,也能制造糖类;在无光条件下,叶绿体不能合成ATP,也不能制造糖类。根据以上信息,引导学生尝试写出ATP合成的化学方程式。 ADP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接受能量,并与一个游离的Pi的结合,合成ATP。 因此,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 ATP和ADP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ATP和ADP相互转化的速率越快,单位时间供能越多。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普遍存在,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过渡】ATP水解产生的能量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什么作用呢? 掌握ATP→ADP+Pi+能量 思考回答问题 得出结论:ATP的存量有限,但是消耗量大。 进一步思考,得出ATP在分解的同时,还在源源不断的合成。 掌握ADP+Pi+能量→ATP 了解ADP转化为ATP的能量来源: 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ATP合成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细胞呼吸;对于绿色植物来说,ATP合成所需的能量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形成结构决定功能的生命观念。 利用多媒体演示,将抽象的ATP与ADP间的关系形象化 认同ATP和ADP可以快速相互转化,ATP也不会在体内大量储存而导致浪费。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三) ATP 的利用 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和光合作用 分解ATP的能量到哪去了? 多媒体演示 机械能(如肌细胞收缩) 热能(如维持体温) 渗透能(如主动运输) 电能(如电鳗放电) 光能(如萤火虫发光) 化学能 请一位同学阅读药品说明书,告诉大家临床上ATP通常可用于治疗心肌炎、脑溢血后遗症等。 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是可逆反应吗? 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反应过程也不可逆。(反应过程的酶、反应场所、能量不同) 常用于心肌病、肝炎、进行性肌萎缩、神经性耳聋等疾病的治疗 阅读图5-7归纳ATP的利用 参与总结分析 培养学生理解和归纳能力。(四) 课堂 小结 师生共同 归纳总结(五) 作业 练习 1、ATP的结构式可以简写为( ) A、A-P-P~P B、A-P~P~P C、A~P~P-P D、A~P~P~P 2、草履虫的纤毛运动和变形虫的变形运动,都是肌动蛋白利用ATP提供的能量完成的,此时能量利用的形式为( ) A、机械能 B、渗透能 C、化学能 D、电能 3、下列哪些生理活动会导致细胞内ADP含量增加( ) A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K+和Na+ B 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C 纺锤体牵引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D 甘油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学生练习 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