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生物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学习使用显微镜教科书 书 名:人教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年 1 月教学目标1. 通过演示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能够使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和各结构的功能。 2. 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练习观察动植物玻片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规 范操作方法,在操作体验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发展思维。 3. 通过指导学生查阅与分享显微镜的发展史,认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 展离不开技术的更新。教学内容1.内容分析 显微镜是生命科学中常用的观察工具,规范使用显微镜是学生认识细胞必备的一个重要技 能,因此教材安排学生在《认识细胞》这一章节进行学习使用显微镜。要求学生了解显微镜 的发展史、理解光学显微镜的基本原理、认识显微镜结构、理解各结构功能。教材安排实验 探究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材料包括动植物玻片。本节课学生通过规范操作显微镜,能够观 察到不同植物的细胞,开启了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也为接下 来学习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奠定了兴趣基础和技能基础。新材中涉及单目显微镜、双目显微 镜和数码液晶显微镜的认识和使用,更符合技术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2.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理解显微镜的功能和基本原理。 解决策略:整体观察认识各个结构,局部操作感受功能。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在合适的 位置,物体经过凸透镜放大后是倒立放大的物像,再用一个凸透镜调整合适距离,物像会被 进一步放大。从而理解凸透镜组合可以增加放大倍数的原理。 (2)教学难点:规范操作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玻片。 解决策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实验探究,在具体的练习操作中不断内化操作步骤;在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使用规律和注意事项,从而突破难点。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这是一杯池塘水。水中是否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这需要 借助更加精密的仪器—显微镜来观察。 二、探究新知 显微镜的发展史: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资料,师生共同梳理: 1665 年,罗伯特胡克 “发现细胞 ” 19 世纪 30 年代,光学显微镜 20 世纪 30 年代, 电子显微镜 20 世纪 80 年代,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开阔视野,了解显微镜技术的不断更新能够推动 科学研究和社会进步,培养态度责任。 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我们把一滴水滴在透明塑料壳上,放在合适的位置,水滴可以将直尺上 的数字放大为倒立的物像。再拿一个放大镜放在水滴上方,慢慢调节距离,倒立的物像会被 进一步放大。凸透镜组合可增加放大倍数是光学显微镜的一个基本原理。 (一)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提问:“水滴和放大镜分别相当于显微镜的什么结构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P17 页图 11-1, 对照显微镜实物,认识各部分名称。 〈目镜和物镜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表达:水滴相当于靠近物体的物镜,放大镜相当于靠近眼睛的目镜。 学生活动:取下目镜和物镜,有序摆放。观察对比目镜和物镜的区别。 (温馨提示: 双手不要触碰镜头,观察完毕后,将镜头有序装回。) 学生表达: 目镜无螺纹、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物镜有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教师点拨:物体经过目镜的放大后又经过物镜的放大,所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 数×物镜放大倍数 〈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通光孔-通过光线;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 〈遮光器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活动:转动遮光器,眼睛由通光孔向下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表达:遮光器背面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光圈,转动遮光器,可以使大小不同的光圈对准通。 教师点拨:大光圈可以让更多光线进入,你能说一说光线强时用什么光圈,光线弱时呢? 学生表达: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 〈反光镜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活动:用手指轻轻触摸反光镜的两面,有什么不同? 学生表达:一面是平面,一面是凹面。 教师点拨:平面镜反射的光量较少,在环境光线较亮时使用。凹面镜聚集光线,在环境光线 较暗时使用。 〈准焦螺旋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活动:双手转动粗准焦螺旋转动,镜筒有什么变化?转动细准焦螺旋呢? 学生表达: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升降幅度比较大;转动细准焦螺旋时,镜筒没有明显变化。 教师点拨::准焦螺旋可以通过调节镜筒的升降来调节焦距,粗准焦螺旋可以大幅度调节,细 准焦螺旋小幅度调节。 〈其他的结构和功能〉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连接转换器 ;转换器-安装并转换物镜 ; 镜臂-握镜部位 ; 镜柱-支持 ; 镜座-稳定镜身 。 〈镜结构和功能〉 1.显微镜中具有放大功能的结构是什么? 2.显微镜中能够调节光线的结构是什么? 3.显微镜中能够调节焦距的结构是什么? (二)显微镜的使用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 P18 显微镜使用的方法步骤,并思考下列问题: (1)显微镜的使用主要包括哪些步骤? (2)如何对光调光?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3)调焦观察分为哪两个步骤?下降镜筒时,眼睛为什么要从侧面注视物镜? 〈操作步骤〉 观看视频,梳理完整的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 (对光调光) (调焦观察) (收镜)〈对光调光〉 学生表达:(过程)转动 ,使 正对通光孔; 转动 ,选择合适的 对准通光孔; 转动 ,直至看到明亮的视野。 (成功标志) 口述光的通路,得出观察材料要薄而透明。 〈调焦观察〉 1.调焦观察分为哪两个步骤? 学生表达:(1)放置玻片标本(正对通光孔); (2)调节焦距:筒先缓慢下降,从侧面看物镜;镜筒后缓慢上升,眼睛看目镜。 2.镜筒时,眼睛为什么要从侧面注视物镜? 学生表达:防止压碎玻片或损伤镜头。 实践探究: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师课件出示实验目的、材料用具、活动要求: 【过渡】说到不如做到,同桌两人为一组, 自主选择观察对象,练习使用单目显微镜。 (1)展示探究成功的小组观察到的细胞图像。 (2)展示探究失败的小组出现的问题,分析失败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分享成功,会让知识加倍、让快乐加倍。分享失败,会引导学生在 做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思维,共同进步。 问题呈现 1:看不到白亮视野 原因分析:对光调光失败。教师图片展示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分析原因。 ①低倍物镜没对准通光孔 ②遮光器的光圈没对准通光孔 ③反光镜没对准光源。 教师补充其他原因:观察时移动了显微镜的位置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 问题呈现 2:看到白亮视野,找不到物像 原因分析:教师图片展示学生对光调光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分析原因。 ①标本没有正对通光孔(展示正确操作方法) ②没有调准焦距(强调正确操作方法,上升镜筒要缓慢) (三)探究显微镜的使用规律 教师出示学生活动,学生操作体验,表达交流。 活动一、将写有“上 ”字的透明宣纸或者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怎 样的?有什么特点?学生操作后表达:倒立放大的物像。 活动二、将“上 ”字分别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缓慢移动。观察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 说一说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移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后表达: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移动方向相反。 活动三、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细胞,调节清晰后,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观察视野变化。 随着放大倍数增加,细胞体积变 ,视野中细胞数量变 ,视野范围变 ,视野变 , 物像 了。 [学以致用] 1. 班里有一名同学在活动三中遇到了困惑,他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后,发现细胞突然消失 了,请你帮忙分析。 原因:转换高倍镜后,视野范围缩小,导致看不见细胞了。 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正确操作方法:(1)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2)换高倍镜放大(3)调亮 视野(大光圈、凹面镜)(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2. 显微镜视野出现了一个污点,该怎么处理? 方法:(1)判断污点位置( 目镜、物镜、玻片)(2)尝试移动 (四)双目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自主阅读课本 P18 双目显微镜操作提示,结合课本 P17 图 1-11,说说双目显微镜与单目显 微镜结构上什么区别?使用方法有什么不同?(结构) (使用方法)学生自学后, 口述双目显微镜与单目显微镜结构的差异,教师:结构差异导致使用方法 的差异: 1.对光调光:打开电源,用光源调节按钮调节视野亮度。 调节两个目镜间距,双眼视野重合 为一个圆形即可。 2.调焦观察: (1)调整移动手轮移动玻片 (2)转动粗准焦螺旋,先使载物台缓慢上升,接近物镜,再缓慢下降,直到看清物像。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口述自己通过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师总结。四、课外探究: 请大家课后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池塘水,或到生物实验室利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看看水 中是否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与同学们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