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鱼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生物学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鱼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年 7 月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鱼的视频和图片,认识多种多样的鱼,感受中国鱼种类之多,增强民族自信。 2、通过对鱼的观察及实验,探究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并培养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培养科学思维,初步形成结 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通过分析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到鱼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及现状,树立保护鱼类资 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运动和呼吸等,概述鱼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通过“鱼的呼吸实验 ”,说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教学过程情境导入: 由吃鱼联想到鱼刺,引出鱼的骨骼及脊柱。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认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 动物的主要区别,并介绍脊椎动物的主要类别。 讲授新知: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鱼 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品种, 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这些鱼儿生活在哪 里呢?当然是水中。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江河湖泊,所以鱼类品种十分丰富。 1、淡水鱼:四大家鱼“青草鲢鳙 ”。为什么四大家鱼适合混合养殖?生活水层不同、食 性不同等。 2、海水鱼:种类要比淡水鱼丰富的多。视频展示多种多样的海水鱼,如:鲨鱼、带鱼、 比目鱼、石斑鱼、鲳鱼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的介绍,让学生认识了解我国常见的淡水鱼和海水鱼,感受 中国鱼类之丰富。 二、探究鱼的主要特征 提问:人是否也能像鱼一样在水中生活呢? 生 1:不行,人不能在水中呼吸。 生 2:我虽然会游泳,但是无法在水中觅食,游累了,必须上岸休息。 总结:要想像鱼一样在水中自由生活,必须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能靠游动来获取食 物和躲避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探究(一):我是自由游泳小健将 1、看一看:鱼的体形有什么特点? 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 体形:身体呈流线型。优点:有利于减小鱼在水中游动时的阻力。 2、摸一摸:鱼的体表有什么? 鱼的体表有角质的鳞片覆盖,可起到保护的作用。 鳞片的表面有滑滑的黏液,起到减小阻力的作用。 3、探一探:鱼到底如何游泳? 学生根据经验猜测:躯干部和尾部的肌肉?鳍?侧线?等等。学生设计并实施完成实验探究,教师适当提供指导。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鱼的游泳不仅仅靠一种器官或结构就可以完成。并对鱼适 于游泳的特点进行总结: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是鱼游泳的主要动力,鱼鳍起协调作用,侧线 可通过感知水流的变化来调整游泳的路线。鳞片、黏液有保护和减小阻力的作用。流线型可 以减小阻力。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探一探三个环节,有序的对鱼的形态特征及如何游泳 进行观察、实验探究等,让学生从现象出发,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出鱼为什么适于水中游泳, 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探究(二):我是水中呼吸小天才 1、会观察:鱼的口与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 水进入鱼的口后,会从哪里出来? 通过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交替张合。 滴一滴蓝墨水在鱼的口前,3 秒后,可以观察到蓝色的墨水从鳃盖后缘流出。说明水从 鱼的口进,从鳃盖后缘出。 2、会验证: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其中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变化吗? 实验步骤: ①选用两个大烧杯,装上同一来源的水各 500ml,分别标上 1 号和 2 号,在 2 号烧杯中 放入一条小鱼。 ②15 分钟过后,捞出小鱼,用溶氧仪分别对两杯水进行测量。 ③再分别向两杯水中滴加等量的溴麝香草酚蓝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2 号烧杯的氧浓度低于 1 号,说明鱼在水中消耗了氧气,溴麝香 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甚至变黄,说明二氧化碳浓度上升。 3、会思考:为什么流出的水会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掀开鱼的鳃盖,观察鳃和鳃丝,鳃丝又多又细,呈鲜红色。鳃丝呈鲜红色的原因是富含 毛细血管,鱼鳃在水中,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到水中,水中的氧气进入毛细血管,能发生 气体交换,推测出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进一步思考:空气中的氧气比水中的氧气更丰富,为什么鱼反而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 模拟实验:毛笔模拟鱼鳃。将毛笔放入水中,笔毛散开,当把毛笔拿出水面,笔毛黏结 在一起。分析:鱼在水中时,鱼的鳃丝分散开来,与水中氧气接触面大。鱼离开水面,鳃丝黏在一起,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面积大大减少,所以窒息死亡。推测出鱼的鳃丝适于水中呼 吸。并总结出鳃丝又细又多、且富含毛细血管是鱼能在水中呼吸的重要原因,让学生初步形 成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念。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会观察、会验证、会思考三个环节层层递进,来探究鱼适于在水 中呼吸的原因。在每一个环节中,教师都设计了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且易观察的小实验,有 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采用溶氧仪测氧浓度变化、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测二氧化 碳浓度变化等实验,将学生肉眼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和抽象难懂的原理变得形象具体,对比性 强,能快速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和重点。 总结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 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知识运用: 1、区分与判断:小鱼儿回家。海马和鲸鱼到底谁是鱼?给予情境、让学生辨析。 2、应用与创新: 弓鱼术:原理是让鱼的鳃丝保持张开状态,增大鳃丝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面积。 增氧泵、充氧鱼袋:增加水中氧气。 人工鱼鳃:模拟鱼鳃,满足人类在游泳或潜水时对氧气的需要。 机器鱼:代替人类完成水下作业。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学完鱼的主要特征后,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首先是以学生喜欢 的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区分鲸鱼和海马到底谁是鱼,从而达到对鱼的主要特征的识记效果。然 后通过展示人类通过对鱼的研究及发明成果,激发学生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浅析鱼与人类的关系 1、鱼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食用价值:提供丰富的蛋白质。 药用价值:鱼肝油、海马 文化价值:剪纸、年画、美好寓意、人生格言 2、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 现状: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导致鱼类资源急剧下降 保护:1986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2021 年 1 月 1 日 0 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十年禁渔实践作业:谈谈如何以实际行动来争当、践行“长江生态好少年 ”。 学生分享,如:①看一本书:阅读书籍,科学护鱼。 ②办一期报:强化宣传,积极呼吁。 ③做一件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设计意图:鱼在人类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保护鱼类的意识不高,过 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鱼类资源减少,本环节通过号召学生做一件具体的实事来保护 鱼类和生态环境,引导学生树牢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教师点评及寄语:期望学生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自觉养成保护鱼类和鱼类生存环境 的责任和意识,我相信,长江生态恢复指日可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