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配套小学青岛版第二单元 走进花果山——6~10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复习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复习课,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和练习。知识梳理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它需要学生的应用技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培养这样的能力。本课时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整理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并与已有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知识体系、组成知识网络,加深巩固旧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内化。本单元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在此阶段,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用恰当的方法进行10以内数的口算,使用学生了解数的用处,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为今后11~20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奠定基础。通过本课时的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0及6~10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及6~10各数,了解6~10数的组成及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巩固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具体的题目回顾知识点。针对各知识点,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学目标:1.通过知识梳理与复习,加深对对6~10数的认识及加减法,熟练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并会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经历系统的整理与复习、综合练习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再现的过程培养学生数感和符号意识。3.经历将分散获得的知识综合起来,初步感知整理的方法,提升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梳理单元知识,巩固6~10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加深对10以内连加连减的理解并能解决问题。教学难点:主动探究,发现加发表、减法表中算式排列的规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单元导图 师:同学们,第二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点?结合以下提纲,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完整。 生1:学习了6~10数的认识。其中我们学习了6~10数的读写、组成、比大小和第几。 生2:认识了0及0的加减法。 生3:10以内的连加、连减,用连加、连减算式解决问题。 生4:10以内的加减混合,用加减混合算式解决问题。 本环节通过单元导图,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和连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培养学生整体观和关联思维。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和逻辑,形成更全面的认知。环节二 知识梳理 师:首先我们先来回顾6~10数的认识。6~10数的认识有读写、组成、第几和比大小四部分内容。我们先来读一读、写一些这些数。 师:通过比较这几个数,你发现了什么不一样。 生:对,除了6~9还有之前学过的1~5都是由一个数字组成,10由两个数字组成。 师:那请你在计算器上拨出10。 师:把拨10的过程你来演示一下。 师:十位的1是代表什么? 师:个位的0代表什么 师:说一说6~10是怎样组成的? 师:看到每一组,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师:我们可以根据每一组的数列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课下同学们把6到10的所有组合的算式都列一列。 师:本单元我们继续学习了第几,我们再来一起回顾。 师:请你回答小林排第几。 师:读题非常认真,第几这部分知识需要我们找到起始位置。 师:从前往后数,第几只蝴蝶是粉色的?一起数。 师:第几是什么意思?“几”和“第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示,但是意义截然不同。请你回顾“几”和“第几”的区别。 师:比较一下这两个数。 师:如何比较两个数? 师:比较大小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师:谁来补充? 师:这是数字几? “0”表示什么? 师:我们来算一算。 师:0除了表示一个都没有,生活中还有其它意义吗? 师:这是什么算式? 师:连加怎么计算? 师:这又是什么算式? 师:10以内连减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师:这叫什么算式?还是连加、连减吗? 师:10以内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接龙完成10以内的加法表。 师:你有什么发现? 接龙完成10以内的减法表。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1:6个小朋友用6个圆片代替,用数字“6”表示。 生2:7个小猴子用7个圆片代替,用数字“7”表示。 生3:8个小猴子用8个圆片代替,用数字“8”表示。 生4:9个桃子用9个圆片代替,用数字“9”表示。 生5:9个桃子再添一个就是10个,用10个圆片代替,用数字“10”表示。 生:我发现6~9只有一个数字组成,10有两个数字组成。 生:十位上拨1个珠,个位不拨,就是10。 生:因为9再添1是10,先在个位上拨9个,再拨1个满十要向十位进1。所以在十位拨1个,个位不拨。 生:代表10,也可以说成1个十。 生:代表0个一。 . 生:一个数分成几和几,先把这个数分成1和几,依次类推,直到分成几和1为止。 生:根据每一组的组成我可以列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比如:6可以分成1和5,1加5等于6,5加1等于6,6减1等于5,6减5等于1。 生:因为小天排第一,所以从小天这边开始数,小林排第4。 齐:1、2、3、4、5、6、7、8,第8只。 生1:“几”表示人或物的数量,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很多个,属于基数。 生2:“第几”表示人或物的顺序或者位置,只代表那一个,属于序数。 生:将小猴子和桃子一一对应,小猴子有剩余,所以小猴多,9大于7。 生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或画一画,哪边有剩余哪边就多,另一边就少,如果两边都没有剩余就一样多。 生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先数出物体的个数。大数在前用“>”连接,小数在前用“<”连接。如果两数相等用“=”连接。 生:两个数不相等用“>、<”来连接,开口朝向大数,尖尖角朝向小数。 生2:两个数相等用“=”来连接。 生:0 生:“0”表示一个也没有。 生1:0加4等于4,0加任何数等于任何数。 生2:2减2等于0,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结果是0。 生3:5减0等于0,一个数减0仍得这个数。 生1:0表示尺子的起点。 生2:温度计上的0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生:连加。 生:用第一个数加第二个数,再用它们的得数加第三个数。生:连减 生:用第一个数减第二个数,再用它们的得数减第三个数。 生:这是加减混合。 生:先算前两个数,再将得数与第三个数进行计算。 学生接龙补全加法表。 生1:横着看得数相同,竖着看得数依次增大。 生2:横着看加号前面的数依次减小,加号后面的数依次增大。 生3:竖着看加号前面的数依次增大,加号后面的数不变。 学生接龙补全减法表。 生1:横着看得数依次减小,竖着看得数依次增大。 生2:横着看减号前面的数不变,减号后面的数依次增大。 生3:竖着看减号前面的数依次增大,减号后面的数不变。 本环节通过回忆课本知识,先复习数数认读、组合、第几、比大小,再复习加减法计算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知识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知识,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 通过教师提问引起学生回忆,师生一起总结有关6~10以内数认读、组合、第几,巩固比大小的方法,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复习0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0”,进一步加深“0”的认识和理解。复习0的加减法,巩固0的含义。 通过划线、计算复习连加连减合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加减法表的整理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观察。放手让学生找规律,充分体现出学生师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环节三 综合练习 数一数、填一填。 看题列式计算 看图列式。 列式计算。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 生1:一共有10位杂技演员,骑车的有4人。 生2:穿黄衣服的杂技演员有4个碗,穿红衣服的杂技演员有6个碗。4小于6,穿红衣服的碗多。 生3:我发现,从左往右数,穿粉衣服的杂技演员排第5。 生1:左边有6块点心,右边有3块,求一共有多少块,就是把左右两部分的数量合起来,列式为6+3=9(块)。 生2:一共有8只小鸟,其中左边有4只小鸟,求左边有多少只,就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列式为8-4=4(只)。 生:根据1幅图写4个算式,2个加法算式,2个减法算式。先写加法算式,加法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这里就是把左右两部分黄瓜的数量合在一起,左边有6根,右边有4根,所以列式为6+4=10(根)或4+6=10(根)。减法算式,减法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所以求右边有几根黄瓜时,列式为10-6=4(根),求左边有几根黄瓜时,列式为10-4=6(根)。 生:开始草地上有4个南瓜,大猩猩搬来2个,小猴子拿走1个,现在还有几个南瓜?用原来的加上搬来的,再去掉小猴子拿走的。列式:4+2-1=5(个) 在基础练习中使学生巩固本单元相关的基础知识点。 通过第1小题练习,复习巩固10以内的基数和序数含义。 2~4题复习10以内的计算及解决问题 通过不同的练习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环节四 拓展练习 照样子,填数。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都得10。 生:从第一个桃子上的数字上可以看出,桃子两边的数组成桃子尖上的数。 所以在后面的空里依次填入:6、8、10、3、8、4、5、4、9。 生1:第一个图中,这三条线相加的和等于10,这条线上1个数未知,这条线上两个数未知,这条线上1个数未知,所以要解决问题,可以从这条线入手,2+3=5,想一想5+?=10呢?没错是5,所以这个圆代表的数是5,接着再看这条线,5+1=6,6+?=10,没错是4,再看,1+2=3,3+?=10,没错是7。别忘了验证。 生2:第二个图中,也是这三条线上的数相加等于10,可是每条线上都有两个未知数,用刚刚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我再来仔细观察下这个图,发现这条线上,已经有一个7了,如果要想这条线上三个数相加得10,剩余的两个圆上就只能填1和2了,如果这个圆上填1,这就是2,这就是3。经过验证,完全正确。那这个圆能不能填2呢?我再来试一试,如果这填2,这就填1,这就填4,哎这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结果是12,不是10。所以还是这种方法正确。 在拓展练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环节六 课后活动 动一动: 请将今天复习的数学知识制作成一张思维导图! 动动小手制作手抄报 布置一个小活动,学生从活动经验或感受中获得自己的经验,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9 / 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