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岛版(六三制)(2024)一年级上第三单元《认识图形》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青岛版(六三制)(2024)一年级上第三单元《认识图形》教案

资源简介

配套小学青岛版
第三单元 创意拼搭—认识图形(一)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信息窗以真实的照片呈现了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塑料球、饮料瓶等实物进行有趣的拼搭活动的情境。通过小朋友对话的方式提出了“我们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先把小朋友摆的物品进行分类,然后初步抽象出标准的几何形体让学生认识,在学生有了初步表象的情况下,让学生知道这些形状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能辨认和区分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感知这几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类。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充分利用实物和模型展开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这些物体形成感性认识。
在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与人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并形成一定的感性知识。
教学难点:
对物体进行的分类。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师:下面是小朋友用手中的废旧物品搭的物体,猜一猜他们搭的是什么?
生:小火车,椅子,机器人……。
师:观察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图中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情境引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学生将课前收集各种生活中的物品(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魔方、篮球、胶水棒、茶叶罐、足球、积木等等)拿出来。
师:接下来,我们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小组讨论,给它们分一分类,想怎么分就怎么分,同时尝试将图中的物体分类。
(学生小组活动,老师指导,然后汇报交流)
生1:我们把魔方、饼干盒、手机包装盒、饮料包装箱等放在一起,因为它们是方方的,把胶水棒、可乐罐、蓝球、足球、奶粉罐、薯片罐放在一起,因为它们不是方方的;
生2:我们把魔方、饼干盒、手机包装盒、饮料包装箱等放在一起,因为它们是方方的;把茶叶罐、可乐罐、胶水棒、奶粉罐、薯片罐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像柱子一样立着的;把足球、篮球放在一起,因为它们是圆圆的。
师:除了像这样分成3类以外,还有其他分法吗?
生3:我们还可以再把饼干盒、饮料包装箱、手机包装盒放在一起,把魔方、包装箱放在一起,这样就分成了4类。
师:大家按照不同的形状特点将它们成了4类,那你们能说一说刚才的图中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
请同学上来指一指。
学生按形状来指一指,用到了哪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
师:它们的形状和饼干盒一样都是 ,这是长方体。
生:我发现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6个面都是平平的,两个相对的面完全一样。
师:它们的形状和魔方一样都是 ,这是正方体。
生:我发现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6个面都是平平的,且大小一样。
师:它们的形状和可乐罐一样都是 ,这是圆柱。
生3:我发现圆柱由上、下2个圆面和1个曲面构成,可以立着,也可以滚动。
师:它们的形状和乒乓球一样都是 ,这是球。
生:我发现球是圆圆的、能够四处滚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使学生通过分一分、观察能够将用到的物体按形状分成4类,在教师的介绍下,使学生知道这4中形状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我们知道了每种形状的名称,现在来感受一下每种形状的不同。现在请小组成员每人拿一种形状的物体,在小组内说一说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小组活动,然后汇报交流)
谁愿意讲一讲?(学生自由选择形状来讲)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实物与模型,让学生在感性上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讲解,详细介绍几种基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及其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三、巩固练习
1. 连一连。
让学生先自己连一连,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最后集体订正。
生:
填一填。
(1)从左边起第( )个是 ,第( )个和第( )是长方体。
(2)左边第一个是( ), 右边第一个是( )。
生:
(1)从左边起第( 4 )个是 ,第( 1 )个和第( 5 )是长方体。
(2)左边第一个是( 圆柱 ), 右边第一个是( 长方体 )。
比一比。
( )最高,( )最矮;
( )最粗,( )最细。
最大的是( ),
最小的是( )。
这一题包含了前面学过的比较知识和本单元的认识图形知识,题目简单易懂,填写方便,在做的时候教师要提醒学生在括号里写序号。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方法点拨:
第一幅画,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圆柱)再比一比它们的高矮粗细。
第二幅图,上面有什么图形?你感觉哪个大一些?
生:
( )最高,( )最矮;
( )最粗,( )最细。
最大的是( ② ),
最小的是( ④ )。
设计意图:第1、2、3题使学生能够正确辨别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同时回顾了二单元比较的内容。
4.找一找生活中的物体。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哪些图形?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这些图形有哪些特征?
生1: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6个面都是平的,相对的两个面是完全一样的。
生2:正方体是正正方方的,6个面也都是平的,并且大小一样。
生3:圆柱由上下2个圆面和1个曲面构成,可以立着,也可以滚动。
生4:球是圆圆的、能够四处滚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总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
拓展延伸
用相同大小的 分别拼摆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要摆出一个长方体至少用几个 ?要摆成一个大正方体,最少用几个 ?
分小组活动,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摆一摆。
解题思路:
先想象所要摆出图形的形状,再动手摆一摆,试一试,看至少需要多少个正方体。
2个 可以摆成一个长方体;
4个 可以摆成一个长方体;
8个 可以摆成一个正方体。
答:要摆出一个长方体至少用2个 ,要摆成一个大正方体,最少用8个 。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课后活动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隐藏着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图形,请你找找看,和同桌交流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图形,让学生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与人合作精神。
10 / 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