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6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会正确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分析、综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3.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重点难点】1.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2.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意义。【方法指导】1.教学方法:讲授法。2.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一、导入新课份数=总数÷每份数二、探究新知1.解答应用题的步骤(1)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分析题中数量间的关系,确定解题思路。(3)确定每一步该怎么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4)进行检验,写出答案。2.求近似数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一般情况下采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但有些问题在求近似数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进一”法或“去尾”法。【例1】(教材第39页例10)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妈妈要将2.5 kg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子最多可装0.4 kg。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数?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数:2.5÷0.4≈6(个)。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 kg香油吗?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kg),还剩下0.1 kg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虽然6.25的十分位上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做“进一”法。(板书:“进一”法)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数?【例2】(教材第39页例10)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2)题:王阿姨用一根25 m长的丝带包装礼盒。每包装一个礼盒要用1.5 m丝带,这根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读题、理解题意,分析解题思路。独立列式解答。教师板书:25÷1.5=16.666…(个)组织讨论:(1)包装礼盒的个数应该是什么数?(整数)(2)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该是多少个?(17个)(3)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1.5×17=25.5(m),不够](4)应该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数?小结:包装礼盒的个数应该是整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要包装17个礼盒,而包装16个礼盒之后余下的丝带不够包装1个礼盒,所以不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要用“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讲解:“去尾”法也是一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在实际计算中,根据情况有时需要把一个数某位后面的数字全部舍去,这种计算方法叫做“去尾”法。(板书:“去尾”法)【例】学校正在施工,需要的水泥如果用载质量为4.5 t的汽车来运,需要16次,如果用载质量为7 t的汽车来运,需要多少次?【解题点拨】根据题意可列式:4.5×16÷7=10.285 714…最后的结果大约是10.3次,但与实际不符,运完10次以后,剩下的水泥虽不满一车,但仍然需要再运一次。所以本题的答案应为11次。【规范解答】4.5×16÷7≈11(次)答:需要11次。见教材课后练习和相应单元的练习部分。本节课学习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本节课要让学生明白求近似值的方法有三种,但又各不相同。“四舍五入”法在一般求近似值时可以广泛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求近似值。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导学自主模式,注重给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景,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