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1 不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不封闭路线中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方法。3.让学生在探索、构建、使用模型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认识到归纳规律对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和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难点】1.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法。2.掌握已知株距和全长,求株数的方法;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方法指导】1.教学方法:(1)讲授法。(2)引导观察法。2.学习方法:练习巩固法。一、导入新课做游戏:师生共同在毛线两端系个扣,然后等距离的每隔一段系个扣,数一数一共可以系几个扣。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后得出系扣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二、探究新知不封闭的植树路线,两端都栽全长=株距×(棵数-1)棵数=间隔数+1株距=全长÷(棵数-1)【例】(教材第104页例1)(1)出示例题。出示:同学们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师: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2)动手操作。师:要栽多少棵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可以计算,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画图。(3)交流汇报。师:谁来说说?一共栽了几棵树?有几个间隔?生1:100÷5=20(棵)生2:100÷5+1=21(棵)生3:我是用画图的方法,数一数共21棵树,20个间隔。(4)比较方案,探寻方法。师:三种方案,哪种正确呢?我们一起来看课件。课件展示:引导学生理解树与间隔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每隔5 m种一棵,每个间隔都跟着一棵树,有20个间隔就有20棵树,最后剩一棵树。因此,两端都栽,还要加上剩下的一棵。这样,植树的棵数就是21。(5)小组合作,发现规律。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每隔5 m栽一棵,如果让你们自己选择间隔,你们想每隔几米栽一棵呢?预设:4 m,2 m,1 m,10 m……师:每个小组任选一种间隔长度,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研究,看看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有多少个间隔,能栽多少棵树。学生汇报:汇报时先说出选的是哪种间隔长度,再说间隔数是几,栽了几棵树。(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师:观察黑板上的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你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了吗?师:你们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板书:间隔数+1=植树棵数)师:有7个间隔,你知道能栽几棵树吗?有90个间隔能栽几棵树呢?如果栽了6棵树,你知道有几个间隔吗?栽了100棵树,有多少个间隔呢?【例】学校门前有一条笔直的小路,长60 m,在小路的两旁每隔3 m栽一棵杨树(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杨树?【解题点拨】全长60 m,株距3 m,先求出一旁栽的棵数,然后再乘2即可。【规范解答】60÷3+1=21(棵)21×2=42(棵)答:一共要栽42棵杨树。见教材课后练习和相应单元的练习部分。本节课通过点与间隔的对应,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学习解决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本节课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理解题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发现规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