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生物体内的物质运输第2节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课题 第2节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京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生物体内的物质运输》第1课时“血液和血管”。作为人体循环系统的核心内容,本节是理解物质运输机制的基础。教材首先系统阐述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及功能(运输、防御、凝血),结合“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实验,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数量特征及功能差异。第二部分聚焦血管结构,通过“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实验,对比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分布、管壁结构、血流速度及功能上的区别,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教材注重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显微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3.区分三种血管及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情况。 【素养目标】 1.生命观念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如红细胞无核增大携氧效率,毛细血管壁薄利于物质交换)。 建立人体循环系统的整体观,理解血液与血管协同完成物质运输的核心功能。 2.探究实践 规范操作显微镜观察血细胞涂片,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形态差异。 设计小鱼尾鳍血液流动实验,分析不同血管的血流特征(如毛细血管内红细胞单行通过)。 3.态度责任 结合贫血、炎症、血栓等实例,解释血细胞异常与健康的关系(如白细胞增多提示炎症)。 讨论无偿献血的意义及静脉曲张的预防措施,强化健康生活方式的科学认知。 4.科学思维 通过血管结构与血流速度的数据对比(如动脉流速快、毛细血管流速慢),归纳功能与结构的逻辑关联。 运用模型解释毛细血管处物质交换过程(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扩散原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3.区分三种血管及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教学难点】 1.理解血细胞的功能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掌握三种血管结构特点与功能的适应性。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因意外事故导致大量失血的急救视频,视频中伤者面色苍白、生命垂危,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地进行输血抢救。 【师生互动设计】 师:问题引入与初步引导 展示视频后提问:“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伤者失血过多,如果超过人体的代偿能力,不及时输血的话,就会引起休克,再不及时的话,甚至会危及生命。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失血过多会死亡呢?” 学生初步回答 生:学生A:“可能是血没了,身体就不能正常工作了。” 生:学生B:“也许是血液里有一些对身体很重要的东西,失血多了这些东西就没了。” 师:进一步引导与追问 “大家说得有一定道理,那血液里到底有哪些对我们身体很重要的东西呢?这些东西又有什么作用呢?另外,血液在我们身体里是通过什么来流动的呢?它的流动又有什么规律呢?” 生:继续思考与回答 生:学生C:“我觉得血液里可能有营养物质,能给身体提供能量。” 生:学生D:“血液应该是在血管里流动的,但是具体怎么流不太清楚。” 师:总结与引出新课 “大家都有很积极的思考。血液在我们人体内承担着重要的物质运输作用,而血管则是血液流动的管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首先了解血液和血管的相关知识。” 认真思考回答问题。新知探究 一、血液具有物质运输作用 大家思考一下,血液在我们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运输作用,那血液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它里面的各种成分又有怎样的特点和功能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深入探究。 展示加抗凝剂血液和未加抗凝剂血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从这两张图片中,大家能看到血液有什么不同的分层现象吗?这可能意味着血液是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大家大胆猜测一下可能有哪些成分。 进一步引导,展示血液成分的相关资料。 提问 结合资料,大家看看血液具体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又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介绍观察人血永久涂片的实验。 提问 我们接下来要通过实验观察红细胞和白细胞,在实验前大家思考一下,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要注意什么步骤呢?先用低倍物镜观察,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在显微镜下,大家看到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有什么不同呢?红细胞数量多,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白细胞数量少,体积大。 分别详细讲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讲解红细胞时提问 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大家想想血红蛋白有什么作用呢?血红蛋白能运输氧。 进一步提问: 那红细胞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的功能对我们身体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能保证身体各组织器官获得氧气,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讲解白细胞时提问: 当白细胞高于正常值时,说明身体可能有炎症,大家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呢?白细胞能吞噬病菌,有炎症时病菌增多,白细胞就会增多去吞噬病菌。 讲解血小板时提问: 血小板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那如果血小板出现问题,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呢? 最后介绍血量和输血的相关知识。 提问: 大家知道正常成年人的血量大概是多少吗?输血时需要注意什么呢?正常成年人血量约占体重的7% - 8%,输血时要血型匹配。 观察图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问题【针对练习】 1.下列不属于血浆成分的是( ) A.水、无机盐 B.血浆蛋白 C.葡萄糖、氨基酸 D.血红蛋白 答案:D 解析: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无机盐、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等。而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不属于血浆成分。所以选D。 2.静脉采血后,医护人员要求在采血处局部按压10分钟达到止血作用。与止血功能有关的血细胞是( ) A.血浆 B.白细胞 C.血小板 D.红细胞与血红蛋白 答案:C 解析: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静脉采血后按压止血就是利用了血小板的这一功能。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白细胞能吞噬病菌,有防御和保护作用;红细胞主要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所以选C。 3.图一是人血细胞形态示意图,图二是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血液由图一中1、2、3组成 贫血患者的血液样本中,1的数量相比正常人较少 图一所示的血细胞中,能穿过毛细血管壁具有吞噬作用的是3 D.输血时,针刺入的血管类型与②相同 答案:B 解析:A选项,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图一中1、2、3只是血细胞,不包括血浆,A错误;B选项,1是红细胞,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所以贫血患者的红细胞数量相比正常人较少,B正确;C选项,能穿过毛细血管壁具有吞噬作用的是白细胞,图中2是白细胞,3是血小板,C错误;D选项,输血时,针刺入的是静脉,图中②是动脉,D错误。所以选B。 4.为备战2024年巴黎夏季奥运会,国家长跑运动员要到高原进行训练,提高了运动员的血液运氧能力。训练后血液中增多的成分是(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 答案:A 解析: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为了适应这种环境,人体会增加红细胞的数量,因为红细胞能运输氧,这样可以提高血液的运氧能力。白细胞主要起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主要起止血和凝血作用;血浆主要运载血细胞和运输物质。所以选A。 5.“高红症”是一种慢性高原病,造成原因是高原低氧环境引起的某种血液成分过度代偿性增生以满足运输氧气的需要,这种血液成分是(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 答案:A 解析:同第4题,高原低氧环境会使人体红细胞数量过度增生,以满足运输氧气的需要,从而可能引发“高红症”。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的功能与运输氧气关系不大。所以选A。 6.为帮助失踪儿童与亲人尽快相认,可以分别采集父母与儿童的血液样本,进行遗传信息比对。在这一技术中,从血液中提取的遗传物质可来自于( ) A.成熟的红细胞 B.白细胞 C.成熟血小板 D.血红蛋白 答案:B 解析: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含遗传物质;血小板也没有细胞核,不含遗传物质;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白细胞有细胞核,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DNA,所以可以从白细胞中提取遗传物质进行比对。所以选B。 7.图甲表示显微镜下人血永久涂片的视野,乙是血液成分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中①对应乙中的B层血细胞 B.若某人体内有炎症,增多的是甲中的② C.乙中A为淡黄色液体,只能运输营养物质 D.能促进止血的③位于C层 答案:B 解析:A选项,甲中①是红细胞,乙中B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A错误;B选项,②是白细胞,白细胞能吞噬病菌,当人体内有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会增多,B正确;C选项,乙中A是血浆,血浆不仅能运输营养物质,还能运输废物等,C错误;D选项,③是血小板,血小板能促进止血,位于B层,D错误。所以选B。 巩固所学知识点二、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血液在我们体内不断流动,那它是通过什么管道流动的呢?不同类型的血管又有怎样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血管的奥秘。 介绍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 提问: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呢?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器具呢?目的是认识不同类型的血管,说出血液在不同血管中的流动情况;材料器具有尾鳍色素少的小活鱼、显微镜、培养皿、载玻片、胶头滴管、纱布、清水。 讲解实验步骤。 提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比如如何放置小鱼,如何观察血管和血液流动情况。用浸湿的纱布包裹住小鱼的鳃盖和躯干,露出尾部,将小鱼侧放在培养皿中,使其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部,用载玻片盖住尾鳍,用低倍物镜观察,观察过程中要保持纱布湿润。 实验结束后提问: 通过实验,大家发现血管分为哪几种类型呢?不同血管中血液的流动速度和方向有什么不同呢?血管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动脉血流速度快,血液从心脏流向身体各处;静脉血流速度慢,血液从身体各处流回心脏;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是物质交换的场所,血液从动脉血管流向毛细血管,再汇集到静脉血管。 分别详细讲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 讲解动脉时提问: 动脉分布较深,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大家想想这样的结构特点与它的功能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将血液快速从心脏运输到全身各处。 讲解静脉时提问: 静脉有静脉瓣,大家想想静脉瓣有什么作用呢?静脉瓣能防止血液倒流。 展示病变静脉瓣膜和静脉曲张的图片。 提问:静脉曲张是怎么回事呢?哪些人群容易出现静脉曲张呢?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瓣膜老化,失去功能,血流变慢,血液在静脉中滞留,导致静脉膨胀;多见于老年人的腿部,中青年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不动也可能会出现。 讲解毛细血管时提问: 毛细血管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管内直径仅有8 - 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这样的结构特点对物质交换有什么好处呢?这样的结构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总结三种血管的关系。 提问: 大家说说三种血管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对比三种血管的特点,从管壁弹性、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和功能等方面对比一下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管壁最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从心脏流向身体,功能是将血液从心脏运输到全身各处;静脉管壁较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从身体流向心脏,功能是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运回心脏;毛细血管管壁最薄,弹性最小,血流速度最慢,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学习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了解血管相关知识【针对练习】 1.下图是心脏、血管的示意图,“→”表示血流方向,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图甲流出的血液一定是动脉血 图中所示的血管都能进行物质交换 图丙所示血管中血流速度最快 D.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甲→乙→丁→丙 答案:D 解析:A选项,图甲如果是肺动脉,流出的就是静脉血,A错误;B选项,只有毛细血管能进行物质交换,甲是动脉,乙是毛细血管,丙是静脉,丁是分支的小动脉,并不是所有血管都能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C选项,动脉血流速度最快,图中丙是静脉,血流速度较慢,C错误;D选项,血液流动方向是从动脉到毛细血管再到静脉,即甲→乙→丁→丙,D正确。所以选D。 如图为人体某处血管内血流方向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显微镜下可通过管壁的薄厚判断血管类型 ①内的血液最先流入心脏结构中的右心房 ②中的红细胞单行通过,属于毛细血管 D.③中的血流速度最慢,防止②被堵塞 答案:C 解析:A选项,在显微镜下仅通过管壁薄厚判断血管类型不准确,还需要结合血流方向等因素,A错误;B选项,①是动脉,动脉内的血液最先流入心脏的左心房或左心室,B错误;C选项,②中红细胞单行通过,符合毛细血管的特点,属于毛细血管,C正确;D选项,③是静脉,血流速度比毛细血管快,D错误。所以选C。 检测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重点学习了血液和血管的相关知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分别具有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吞噬病菌、止血和凝血等功能。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运输到全身各处,静脉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运回心脏,毛细血管是物质交换的场所。三种血管在管壁厚度、弹性、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等方面存在差异,且血液流动方向为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板书设计 第2节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 第1课时 血液和血管 血液 组成:血浆、血细胞 血细胞 红细胞:数量最多,无核,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数量最少,有核,吞噬病菌 血小板:体积最小,无核,止血和凝血 血管 动脉:壁厚、弹性大、血流快,心脏→身体 静脉:壁薄、弹性小、血流慢,身体→心脏,有静脉瓣 毛细血管:壁最薄、血流最慢,物质交换场所 关系: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课后作业 1.煤气中毒是由一氧化碳导致的,煤气中毒后人会感觉呼吸困难、晕倒甚至死亡,煤气中毒是由于人体吸入的一氧化碳与( )结合 A.血红蛋白 B.白细胞 C.血浆 D.血小板 【答案】A 【解析】A.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气的关键成分,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远强于氧气,导致氧气无法被运输,故A符合题意。 B.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免疫防御,与气体运输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血浆负责运输部分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但氧气主要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运输,故C不符合题意。 D.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与气体运输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涂片,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伤口部位,吞噬病菌的是( ) A.1 B.2 C.3 D.4 【答案】B 【解析】A.1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圆饼状,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不能吞噬病菌,A不符合题意。 B.2白细胞是数量最少的血细胞,有细胞核,但比红细胞大,能吞噬病菌,有防御保护功能。可见,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伤口部位,吞噬病菌的是白细胞,B符合题意。 C.3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在显微镜下基本上看不到,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能释放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不能吞噬病菌,C不符合题意。 D.4血浆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淡黄色液体,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不能吞噬病菌,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医生在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和严重贫血病人时,分别给患者输入的是( ) A.血小板和红细胞 B.血小板和白细胞 C.血浆和红细胞 D.血浆和白细胞 【答案】C 【解析】A.血小板用于止血,烧伤患者需血浆而非血小板,故A不符合题意。 B.白细胞用于抗感染,与两种患者需求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血浆补充烧伤患者血容量,红细胞改善贫血患者携氧能力,故C符合题意。 D.白细胞不适用于贫血治疗,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下图分别代表人体的三种类型的血管,箭头代表血管内血液流动方向,关于这三种血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1的管壁厚,弹性大;2的管壁较薄,弹性较小 B.1是动脉血管;2是静脉血管;3是毛细血管 C.血液流经3后,某些物质含量必定发生变化 D.若1、2参与肺循环,则1中流的是动脉血,2中流的是静脉血 【答案】D 【解析】AB.分析图可以看出,1血管中的血液由主干流向分支,1是动脉血管,管壁厚,弹性大;2血管中的血液由分支流向主干,2是静脉血管,管壁较薄,弹性较小;3血管中的红细胞呈单行通过,3为毛细血管,管壁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故AB正确。 C.毛细血管的管壁极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液速度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是物质交换的场所,通过血液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后,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等进入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尿素等代谢废物进入血液,所以血液流经3后,必定有某些物质含量发生改变,故C正确。 D.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经过肺部毛细血管时发生了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因此若1、2都是参与肺循环的血管,则1应该是肺动脉,流的是静脉血不是动脉血;2应该是肺静脉,流的是动脉血不是静脉血,故D错误。 故选D。 5.小明在“观察血液的流动”实验中,观察到如图所示的血液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慢慢向左移动装片先从视野消失的血管是静脉 B.图中①为动脉血管,其管壁最薄、弹性大 C.判断②是毛细血管的依据是红细胞单行通过 D.血管中的血流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①→③→② 【答案】B 【解析】A.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慢慢向左移动装片,物像向右移动,因此先从视野消失的是③静脉,故A正确。 B.图中①血液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为动脉血管,其管壁最厚、弹性大,故B错误。 C.图中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因此②是毛细血管,判断②是毛细血管的依据是红细胞单行通过,故C正确。 D.动脉内的血液流动速度最快,静脉内的血液速度较慢,毛细血管内的血流速度极慢,图中的血流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①动脉→③静脉→②毛细血管,故D正确。 故选B。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如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和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血细胞和血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可能由于操作不熟练,导致观察效果不佳,后续应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指导。在讲解血管特点时,结合生活实例,如切脉、输液、静脉曲张等,有助于学生理解,但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学生掌握起来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更形象的方式进行讲解,如动画演示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