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乘加、乘减(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3 乘加、乘减(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第3课时 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1例3,完成教科书P21“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意义及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地运算。
2.经历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问题意识。
3.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并能进行乘加、乘减之间的改写。
【教学准备】
课件,若干根小棒。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在课堂上跟着教材上的小朋友们一起去游乐园玩了小飞机、小火车和过山车,今天我们再和他们一起去玩一玩旋转木马吧!
课件出示教科书P21例3情境图。(先隐藏坐了两名同学的旋转木马)。
师:仔细观察,每个转盘上有几人?
3人。
师:一共有多少人?你能列算式解答吗?
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9(人);乘法算式:3×3=9(人)。
师:这道题既可以列加法算式,还可以列乘法算式,你们喜欢列加法算式还是乘法算式?为什么呢?
大部分学生说喜欢列乘法算式,因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列成乘法算式比较简便,更容易得出答案。小部分学生说喜欢列加法算式,因为不容易出错。教师应鼓励小部分学生尝试运用乘法去解决问题,并帮助他们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加深他们对乘法口诀的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乘加。
  一共坐了多少人?
(1)看图提问。
师:仔细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人数相同的有3组,另外一组有2人。
(2)寻找方法。
师:怎样求他们的人数?
鼓励学生自主列式。
师:根据题意,利用手中的学具(小棒)和同桌一起边摆边列出算式,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教师指导学生一人摆,一人列算式。
师:我看到大家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上台来边摆边说想法?
利用摆小棒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乘加算式,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预设1:因为每个木马上的人数不相同,所以用加法计算:3+3+3+2=11。
预设2:将人数相同的用乘法计算,再加上人数不同的:3×3+2=11。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
(3)认识乘加。
师:这两个算式都能计算出旋转木马上的人数。你们觉得哪个算式更简便呢?
大部分学生会说3×3+2简便些。
师:看来,在一个加法算式中,只要有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就可以先用乘法来表示,然后再加上剩下的加数(不同的数),这样就变成了一个什么算式?
乘加算式。(板书课题:乘加)
2.教学乘减。
师:如果每组都坐满,就是几个几?总人数会发生什么变化?
4个3,总人数会变多。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来列算式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小结:因为前3个木马上都是3人,所以我们就把第4个木马上也想成3人,就是4个3,列式为3×4;这样总人数就多算了1人,所以还得把多算的那1人减去。(板书算式:3×4-1=11)
师:你们能给这个算式也起个名字吗?
有了前面学习的经验,多数学生能由加法联想到减法,回答出乘减算式。(补充板书课题:乘减)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乘加、乘减。(学生齐读课题)
3.理解运算顺序。
师:在计算乘加、乘减的算式时,都是先算的什么?
乘法。
师小结:计算乘加、乘减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板书)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牢记。
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科书P21“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展示交流。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列式情况:
3×4+1=13   3×5-2=13
2.完成教科书P21“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观察点子图,并提问:如果改写成两个数相乘可以把框里的点子看成几个几?
4个6或6个4。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交流。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图找出不同之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既找准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探究新知中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形结合,用摆小棒的方法理解算理,列出算式。乘减的算理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多次叙述算理,加深对这一难点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3+3+2=11
3×3+2=11
3×4-1=11
计算乘加、乘减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置身于自己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例3情境图的信息自然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表各自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