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时 6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教科书P22例4,完成教科书P22“做一做”和P23“练一练”第1、2题。【教学目标】1.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每句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6的乘法口诀。2.在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3.在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经历6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每句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会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编制6的乘法口诀,掌握6的乘法口诀的特征。【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复习巩固,以旧引新 课件出示习题。1.看算式说口诀。2.填一填。二五( ) 二四( ) ( )二十五( )十六 ( )三得六 四五( )二( )得八 三( )得九师:看来同学们对1~5的乘法口诀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6的乘法口诀,比一比,看谁表现得最棒!(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自主探究6的乘法口诀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2例4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每串糖葫芦有6颗山楂,学生很自然地发现6、12、18、24、30、36这些数。2.课件出示表格。(1)通过计算,补全表格。糖葫芦串数 1 2 3 4 5 6山楂颗数 6 12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分析,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计算,完成表格。学生根据表格计算出得数,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算出得数的。(2)学生汇报交流计算结果。可能有两种情况,加法计算:几个6相加,如6+6+6+6=24;乘法计算:几和6相乘,如4×6=24或6×4=24。其他得数计算方法同上。(3)一组一组地诵读表格中的数。3.自主探索,编制6的乘法口诀。(1)写乘法算式。师:根据表格中糖葫芦串数和山楂颗数,请同学们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2)汇报交流。师:请一位同学把自己写出的算式有节奏地念出来,其他同学订正自己的答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6×1=6 1×6=66×2=12 2×6=126×3=18 3×6=186×4=24 4×6=246×5=30 5×6=306×6=36(3)学生尝试编口诀。师:能不能根据1~5的乘法口诀,来编制6的乘法口诀呢?学生尝试编口诀。部分学生无法编出口诀,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师:1个6是6,6×1=6,一六得六,像这样,你能把其他几句口诀编出来吗?学生尝试编制其他口诀。(4)学生汇报自己编制的口诀。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5)根据口诀写乘法算式。师:同桌交流,每句口诀是什么意思?每句口诀能写出几个乘法算式?4.用多种形式记忆6的乘法口诀。师:请大家仔细观察,6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预设1:每句口诀的第一个字分别是一、二、三、四、五、六,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预设2: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六。预设3:下一句口诀的得数都比上一句多6。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6的乘法口诀,如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科书P22“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汇报情况。2.完成教科书P22“做一做”第2题。先在心中列出乘法算式,再利用口诀算结果。3.完成教科书P23“练一练”第1题。巩固6的乘法口诀和乘加、乘减的计算。4.完成教科书P23“练一练”第2题。前两幅图先数出有“几个几”,再选用合适的乘法口诀;第三幅图,用乘加、乘减分析列式计算。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全班齐背1~6的乘法口诀。借助抽象的表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新知的教学中让学生先计算,为理解口诀的意义提供依据。再由5的乘法口诀编制方法进行正迁移,编制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看着表格有节奏地诵读乘数与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同加数与得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也为后续理解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以及熟记口诀打好基础。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性记忆口诀,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板书设计】6的乘法口诀6×1=6 1×6=6 一六得六6×2=12 2×6=12 二六十二6×3=18 3×6=18 三六十八6×4=24 4×6=24 四六二十四6×5=30 5×6=30 五六三十6×6=36 六六三十六【教学反思】对于学生来说,6的乘法口诀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所以,教学一定要在此起点上进行。重要的是通过编制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的简便性。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本节课在教学上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留出充分观察、思考、发现新知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规律,同时,教师还教给学生“发现要准,观察要细,探索要深,感悟要真”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