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乘法的初步认识(2)(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2 乘法的初步认识(2)(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3例2,完成教科书P13“做一做”和P14“练一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直接看图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感受生活中有许多相同加数求和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看图列出乘法算式,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识。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乘法,现在老师要检验一下你们掌握得怎么样,有信心吗?(课件出示习题)
将下面两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3=15 ______________
5+5+5=15 ______________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第一个算式表示5个3相加,所以写成3×5=15,第二个算式表示3个5相加,所以写成5×3=15。
2.揭示课题。
师:大家掌握得非常好,乘法好奇妙啊!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2)]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3例2情境图。
师:观察圆片图,说一说:你是怎样观察的?看到的圆片图是怎样摆的?
有的学生说,可以竖着看,每列有4个,有这样的6列;有的学生说,可以横着看,每行有6个,有这样的4行。
师:怎样用加法和乘法列式?
引导学生讨论,根据不同的观察方法写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并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汇报讨论结果。(板书:4+4+4+4+4+4=24 4×6=24 6+6+6+6=24 6×4=24)
出示课件。
2.观察乘法算式,明确乘法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观察这几个乘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4×6和6×4乘号前后数的顺序不同,但积一样,都等于24。
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板书)
巩固新知  
1.完成教科书P13“做一做”第1题。
引导学生先将图片转换成“几个几相加”的形式,再列式。
2.完成教科书P13“做一做”第2题。
明确每组的个数和组数再动手画图。教师应允许学生画图方式多样,如果学生画出“矩形模型”应予以鼓励,并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建立其与“几个几”的联系。但又不能为了多样化而多样化,以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准。
3.完成教科书P14“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注意不是所有的算式都能与其他算式相连。
4.完成教科书P14“练一练”第2题。
帮助学生巩固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以及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教科书P14“练一练”第3题。
进一步巩固“几个几”表示的含义。
6.教科书P14“练一练”第4题。
适时提示学生可以横着看,也可以竖着看。
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掌握了相同加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通过回顾旧知识搭建与新知识衔接的桥梁,圆片的主题图及乘法算式转换,唤醒学生已有的乘法认知,借助熟悉的情境降低学习门槛,激发探究欲。教学中,通过观察对比两组算式,让学生讨论,引导其自主发现乘法交换现象(4×6与6×4结果一致),理解乘法本质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运算。以同桌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及交流能力,让抽象能力在自主探究中自然生成。练习中,看图、画图写算式,强化乘法与加法的对应关系,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同加数、个数”与乘法中乘数的关联,夯实知识基础。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2)
4+4+4+4+4+4=24  6+6+6+6=24
   4×6=24     6×4=24
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借助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认识加法与乘法的联系,为后面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课堂教学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发现乘法交换现象、深化乘法意义理解。但教学存在不足:一是讨论活动时,部分学生互动交流不够充分,需更关注个体差异;二是巩固练习虽有层次,但“乘数交换位置”的拓展应用未深入到生活实例中。后续应优化活动组织,丰富练习场景,让学生更透彻掌握知识,提升课堂实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