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除法(1)(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3 除法(1)(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第3课时 除法(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7例3,完成教科书P37“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并用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获得用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2.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并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以及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若干小圆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铺垫新课  
师:老师手中有8个小圆片,每名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名同学?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看看我是怎样分的。
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名同学。
师:分给了几名同学?
师:把刚才分的情况再和同桌说一说。[板书课题:除法(1)]
动手操作,引出表示方法  
课件出示教科书P37例3。
  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师:读题,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每个盘里面都只放4个竹笋。
师:用小圆片代替竹笋,动手操作,并与同桌说一说操作过程和最后的结果。
预设1:每4个放一盘,像这样分了3次,能放3盘。
预设2:12个竹笋,每盘放4个,放3盘正好放完。
师:这个活动过程每次放几个竹笋?12个竹笋每次就会减少几个?
师:每次放4个,放了几次?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竹笋逐渐减少的过程?
12-4-4-4=0(板书)
师:从减法算式里,怎样看出分的结果和次数?
12减3次4得0,说明能放3盘。
师:从分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3)盘。(板书)
建立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的联系  
师:把一个总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师: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指导学生把12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进行平均分写成除法算式。
12÷4=3;12÷3=4。
师:12÷4表示什么?
把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
师:那12÷3中3表示什么呢?
师:那用“12÷3”来表示“12个竹笋,每个盘子放4个”,这样列式行吗?
师:真厉害!通过大家的努力,终于把这个平均分的活动用最合适的除法算式表示清楚了。那就是12÷4=3。
(板书:)
师:除号读作“除以”。
师:说一说,算式里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12表示一共有12个竹笋,4表示每4个放一盘,3表示能放3盘。
师:如果把12个竹笋,每3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师: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说说算式中各数的含义。
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教科书P37“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讨论。
(2)分别说一说每个算式中的各数的含义。
2.完成教科书P37“做一做”第2题。
注意:除号读“除以”,不能读“除”。
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由简单的、有提示性的问题引入,为学生设计了中间问题,起到了铺垫的作用。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按几个为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运算来求。在列式的过程中很容易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利用好两个算式,借助情境图,产生冲突,结合题目信息,使学生知道应该用12÷4=3表示能放几盘。
【板书设计】
除法(1)
12-4-4-4=0
12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3)盘。
【教学反思】
学生在根据平均分的包含活动写除法算式时,会有不同的想法,写成12÷4=3或12÷3=4。教师借助情境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此过程,分析并处理了该问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结果应该写在等号的右边。在理解的过程中建立平均分和除法的联系,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同时为以后分析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