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第1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教学内容】教科书P41例1,完成教科书P41~42“做一做”。【教学目标】1.经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探索过程,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探索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激活经验,为求商做铺垫 课件出示习题。请运用学过的知识快速口答下列各题。2×( )=12 3×( )=9 ( )×4=8( )×5=15 ( )×6=6 3×( )=6师:说一说括号里应填什么数,运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课件出示教科书P41例1情境图。 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师:读题,找出问题。问题是什么?可以分给几只小猴?(2)分析题意,列除法算式。师:你能直接列出算式吗?12÷3;如果有学生选择用乘法3×4,就继续追问要求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是求12里面包含了几个3,用乘法不合适,应该选择除法。2.自主探究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师:我们通过题意可以直接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怎样迅速找平均分的结果呢?师: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平均分的结果。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并板书。预设1:每只小猴分3个,依次分给4只小猴刚好分完,所以12-3-3-3-3=0。预设2:1只小猴分3个,2只小猴就是6个,3只小猴就是9个,4只小猴就是12个。3+3+3+3=12,所以3×4=12。预设3:4个3正好是12,所以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结果正好分给4只小猴。所以12÷3=4。(课件出示分桃的图)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呢?为什么?预设3的方法更好,直接想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师:所以在计算除法的时候,选择想乘法口诀更容易得出结果。师:观察图,可以写出算式3×□=12。这个算式中3表示什么呢?12呢?3表示每只小猴分3个桃,12表示一共有12个桃。师:3在除法算式12÷3=□中是什么?12呢?3在除法算式中是除数,12是被除数。师:对比两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4是除法算式的商,是乘法算式的乘数。因为三四十二,所以12除以3等于4。3和几相乘得12,12除以3的商就是几。师:所以要计算12÷3=□,我们可以想哪个式子?3×□=12;三( )十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师小结:计算除法算式可以想乘法口诀。(板书)师:根据上面的思考过程,你知道12÷4=□怎么算吗?巩固练习,深入理解 1.完成教科书P41“做一做”第1题。想乘法口诀算除法最简便,二三得六。2.完成教科书P42“做一做”第2题。体验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通过对几种脱离实物操作直观演示的思维方式的梳理,让学生想到不同的计算12÷3的方法,对比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建立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想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会更快、更简便,最终理解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形成算法。【板书设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12÷3=□3×□=12三( )十二计算除法算式可以想乘法口诀。【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乘、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除法的计算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入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增长能力。然而在教学中,也有不足的地方,根据除法算式想乘法口诀,有些学生能直接想出口诀,有些学生稍显迟缓,还需要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指导他们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和运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