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43~44例3,完成教科书P44“做一做”。【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2.体会两种平均分活动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3.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列除法算式,并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分析理解除法中的数量关系。【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识,直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习题。1.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2.把15个橘子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第一个问题是12个苹果,每份分4个,求可以分成几份,12÷4=3,可以分成3份。第二个问题是15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分几个,15÷3=5,每份分5个。师: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与“平均分”有关,但加大了难度,希望同学们能来挑战一下!(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科书P43例3左题。 用15元买了3个同样的水杯,每个多少钱?(1)阅读与理解。师:读题,找题中的数学信息。(2)分析与解答。师:求每个水杯多少钱,我们用什么方法解决比较好呢?师:现在请同学们用画一画的方法表达题意。水杯比较难画,可以用图形代替水杯。有的学生用圆圈代替水杯;有的学生用长方形代替水杯,画3个长方形就可以了。师:15元的数量比较多,我们画图形也很麻烦,可直接写数字。生生互动的同时,课件逐步呈现画示意图的过程。观察示意图,请学生结合示意图再说一说,体会示意图的好处。(教师适时板书)师:你能列式解答吗?15÷3=5(元)(板书)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求每个水杯多少钱,就是把15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元,所以用除法计算。师:说说算式中的15、3、5分别表示什么。师:计算15÷3=( )时,想的是哪句乘法口诀呢?(3)回顾与反思。师:同学们,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解答正确吗?可以怎么验证呢?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将结果代入到题目中:3个水杯,每个5元,一共就是15元,与题意相符。2.课件出示教科书P43例3右题。一个水杯5元,用15元能买几个水杯?(1)阅读与理解。师:读题,找题中的数学信息。(2)分析与解答。师:我们用图形把它们表示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左题画新图形。(教师适时板书)师:你能列式解答吗?15÷5=3(个)(板书)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知道了总钱数和每个水杯的钱数,要求能买几个水杯,就是求15元里面有几个5元,所以用除法计算。师:说说算式中的15、5、3分别表示什么。(3)回顾与反思。师:这道题可以怎么验证?可以倒过来想一想,每个水杯5元,3个水杯一共就是15元,与题意相符。抽象归纳与总结,对比获得数量关系 师:比较上面两道题,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吗?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相同点:都是平均分活动,都用除法计算;计算时都用到口诀“三五十五”。不同点:左题是已知总钱数、水杯的数量,求每个水杯多少钱。右题是已知总钱数、每个水杯的钱数,求能买几个水杯。师:这是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所以在解决问题时,碰到这两种情况,我们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能不能用式子把平均分的这两种情况表达出来呢?师生归纳总结,教师板书解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巩固提升,深入理解 完成教科书P44“做一做”。分析题意,分别找出两种包装的袜子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计算后再进行检验。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首先从分析题意出发,让学生发现文字并不好观察出问题所在,思考“能不能选择更直观的方式来表达”这一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画图,让学生体会画示意图是将题意抽象概括的表达方法。通过对学情的充分预设,让学生明白,画示意图是一种辅助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围绕文字描述去画图,是一种更加简洁、精练的分析方法。教学中通过学生解答后的回顾与反思,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最后,通过对比、归纳、总结,让学生比较两个问题的异同,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平均分以及除法含义的理解。本节课从具体情境出发,分析已知和未知,逐步推广到抽象的概念,结合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念的总结归纳,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板书设计】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有前面学习平均分的意义、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学生对这一内容很熟悉,比较容易完成教学中布置的任务。可是当要深入理解、表达时,学生却容易迷糊、错乱,导致不能用图形或语言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说明,把乱成一团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在碰到新的问题时,能想到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当前所遇到的困难,让学生体会到优化的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