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平均分(2)【教学内容】教科书P33例2,完成教科书P34“做一做”。【教学目标】1.在动手分物品的过程中,巩固平均分的概念,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2.关注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过程与方法的多样化。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表达能力,用自己的方式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平均分的理解。【教学重点】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难点】对平均分过程和结果的表达。【教学准备】课件、一盒礼物、若干小圆片。【教学过程】回顾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学均分,平均分有什么特点呢?每份分得同样多。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用这种方法帮他们分分橘子吧![板书课题:平均分(2)]根据生活经验,辅助平均分物 师:老师带来了一盒小礼物,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个,把它们平均分给我们班的3个小朋友,想一想要怎么分。先同桌交流,再全班汇报。预设1: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没法分,不知道每人几个或者说需要先知道一共有多少个。预设2:有的学生会说先一个一个地分,或先分几个再分几个。师:大家真聪明,就算老师不告诉你们一共有多少个,也能想出办法进行平均分。动手操作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3例2情境图。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师: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说说看:“平均分成6份”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6份”即把这些橘子分别放到6个盘子里,而且每个盘子里橘子的数量要是一样的。2.动手实践,组内探讨。师:用18个小圆片代替18个橘子,先动手分一分,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1)动手实践,分一分。(教师巡视,参与活动)(2)小组内交流平均分的方法。(3)小组选代表到讲台上展示分橘子的方法。先1个1个地分,每个盘子里分得1个橘子,分掉6个;然后在每个盘子里再各分1个橘子,又分掉6个,这时每个盘子里有2个;最后在每个盘子里再各分1个橘子,正好分完,这时每个盘子里有3个橘子。师:每盘3个,正好分完。[板书: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师: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同样多,这就是平均分。拓展延伸 师: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为什么正好是3个,你会想到什么?预设1:1个1个地分,分了3次,那就可以3个3个地分,分1次。预设2:会想到6个3正好是18,所以每个盘子分3个。预设3:想到乘法口诀。师小结:平均分的时候,可以1个1个地分,既仔细又准确;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省时又方便,但无论怎么分,最后每个盘子里都是3个橘子。抽象平均分的概念 1.重点理解份数与每份数的意思。师引导学生回顾分法,并圈出份数,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份数和每份数的差别。2.用圆圈画一画,体会不同的平均分法。师:刚才我们把摆出的18个小圆片平均分成了6份,每份3个。如果不摆小圆片,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分一分?我们可以画一画、写一写。师:那我们画一画,写一写,看看18个橘子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又是几个?(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展示各自的分法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一共有18个圆圈,可以平均分成2份,每份9个;一共有18个圆圈,可以平均分成3份,每份6个;一共有18个圆圈,可以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一共有18个圆圈,可以平均分成9份,每份2个;一共有18个圆圈,可以平均分成18份,每份1个。学生可能无法将平均分的情况全部说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平均分的特点,每份分得同样多即可。师:为什么这些同学分的过程不一样,份数也不一样,但我们都说它们是平均分呢?因为每种分法里,每份的个数都是一样的。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34“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定几名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说一说。由于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会想到用乘法口诀的学生比较多,不会尝试用连线方法。可以向学生提问,“没有实物,不能摆一摆,那我们还可以怎么准确地把这些酸奶平均分呢”,进而引出连线法。2.完成教科书P34“做一做”第2题。(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同桌交流分法。(2)指名学生叙述分的过程。让学生用连线或画一画的方式进行平均分,然后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和方法的理解。3.完成教科书P34“做一做”第3题。师:平均分给2只、3只和6只猴子,相当于平均分成2份、3份和6份。用小棒代替香蕉,用大方框代替猴子,把小棒用箭头连进方框里,用这样的连线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不同分法,经历由实物分法探究抽象为画图表示分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回顾平均分的过程,会用语言表达平均分的结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平均分(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教学反思】本节课复均分,同时从平均分分法的多样化入手,让学生体会无论哪种分法,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过程,明白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会用语言表达。从实物到图像、从数据到语言表述,一系列的表征变化,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