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观察物体(2)【教学内容】教科书P3~4例3,完成教科书P5“练习一”中第4题。【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间的转换,能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的平面图形的各面对应起来,感知面与体的关系。2.通过具体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有多种不同的展开图,能初步判断展开图是否能围成立体图形,能将展开图与立体图形进行转换。3.经历剪长方体的过程,初步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间的转换,发现长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确定剪几条边及哪几条边,将展开图与立体图形对应起来,发现立体图形的特征。【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每人准备长方体纸盒2个、正方体纸盒2个。【教学过程】根据看到的两个面推理出观察的立体图形 课件出示长方体的前面和侧面:师:这分别是我从前面和侧面观察到的图形,想象一下,这是一个什么立体图形?学生猜测后,教师出示实物长方体。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2)]制作长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指导,完成长方体纸盒展开图。师:我如果要将这个长方体纸盒剪开,保证剪开后各个面连在一起。想一想,需要剪开几条边?师生讨论,探讨需要剪开几条边,可以将认为需要剪开的边先涂一涂,想象一下,剪开后会是怎样的。交流、探讨有哪些剪开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将一个长方体纸盒剪开,呈现展开图。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想法,把它剪开。边剪边观察,剪到能展开即可。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在开始剪的时候导致部分面从整个图形中分离出来,让学生粘起来继续剪。学生剪开后展示交流,引导学生理解每个长方体至少需要沿7条边剪下来,这样才会和整个展开图相连。观察展开图 1.将学生不同的展开图贴在黑板上。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知道,同一个长方体,剪开的边不同,展开图不同,但展开后都有6个面。2.由展到围,初步发现特征。师:再把自己的展开图,围一围,看看展开的面分别对应长方体的哪个面。在自己的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6个面。学生展示交流后,课件展示长方体的展开图。师:再打开图,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上、下、左、右、前、后”是相对的,6个面可以分成三组,每组中的两个面分别相同,每组中的两个面都不相连。(教师适当板书)探究部分已经剪开的长方体纸盒的展开图 1.上下底都打开的长方体。师:我们刚才剪开了长方体,观察了它的展开图。老师这里有一个已经拆开的包装盒。(课件出示教科书P3实物盒)这个长方体有部分已经拆开了,现在需要剪开几条边就能完全展开?学生交流探讨,只需剪开一条边。师:这个纸盒展开后,跟前面的长方体具有相同的特点吗?2.上底打开的长方体。课件出示教科书P3实物盒。师:这个长方体纸盒的盖子已经打开了,现在需要剪开几条边就能完全展开?学生交流探讨剪开的方法,再进行操作。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探究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师出示正方体纸盒。师:我如果要将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保证剪开后各个面连在一起。想一想,需要剪开几条边?师生交流,探讨需要剪开几条边,有哪些剪开的方法。跟长方体一样,至少要剪开7条边。师:想象一下,正方体剪开后是怎样的?课件呈现正方体的全部展开图(11种),供学生参考。2.由展开图到立体图形。课件出示教科书P5“练习一”第4题。(1)学生先想象哪些图形能折成正方体,再让学生将附页2的图形剪下来折一折。(2)全班展示折成的正方体,形成结论。图①和图④可以折成正方体。六、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能动手操作,将长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在展开的过程中,你有哪些经验?师:观察长方体的展开图,你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秘密呢?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在边操作边观察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长方体关于面的特征。通过问题引领,启发学生思考至少剪几条边,在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尝试不同的剪法。在交流过程中,探讨剪法错误的原因,发现基本的规律。【板书设计】观察物体(2)6个面可以分成三组,每组中的两个面分别相同,每组中的两个面都不相连。【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观察长方体,实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转换,并在展开图中初步发现长方体的一些特征。学生的操作活动量较大,而且不同学生剪法不同,展开图不同,所以学生的归纳、整理工作量也大。教学时,需要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在课堂内完成教学任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