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1 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P20~21,完成教科书P21“做一做”中第1,2题及P23“练习五”中第1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比画、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通过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师:我们之前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指名学生回答,并比画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师:请说一说你们是如何测量物体长度的。回顾测量的方法,重点强调从0刻度开始测量。课件出示教科书P20上情境图。师: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学生发言,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依据。学生会用一定的标准去估计,例如1拃、铅笔的长度或者目测。师:估得准吗?下面请大家动手用尺子测量,验证自己估的结果。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师: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表示呢?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比较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用厘米和米作单位太大了,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师:这时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师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板书)自主探究,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师:关于毫米,你们知道哪些知识?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师: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能发现什么呢?除了以前所学的厘米外,每两个数字之间还有小格子。师:每个小格子的长度就是1毫米。课件演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每一份也就是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师:毫米可以用mm表示,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学生自行在刻度尺上找出1毫米的长度。师:谁来说一说你对1毫米的感受?1毫米很短,比以前所学的最小的1厘米还要短得多。师:你们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发言,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小组合作,数一数尺子上的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0毫米。师:用手指点数,好操作吗?为什么手指点数会很困难?有没有更合适的方法帮助我们数一数?学生通过数10毫米,会发现手指太粗,不好点数。从而想到要用细一点的物体来点数。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如用铅笔尖点数。师:除了刚才大家所数的1厘米之间有10毫米,其他的1厘米里是不是也有10个1毫米呢?请大家在刻度尺上找出另外一个1厘米数一数。组织学生多次验证,可以个人数或集体数,最后得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厘米=10毫米 1 cm=10 mm2.进一步认识1毫米。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学生会选择较薄的物体。教师出示电话卡、公交卡、医保卡等,这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师:对于毫米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一些物体的厚度,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有多长,并说说感受。画出1毫米,再与尺子上的1毫米对比,然后用手势表示1毫米,在纸上不用尺子画出3毫米、5毫米、10毫米等,再与尺子对比。师:估一估数学书大约几页是1毫米,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蚂蚁、订书钉、米粒的长度等。知识应用,深化理解 1.完成教科书P21“做一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回顾读取物体长度与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注意的事项。2.完成教科书P23“练习五”第1题。要求学生先估测,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分层次地开展体验活动,从测量需求出发,导入新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刻度尺,让学生直观感受1毫米很短,同时通过数格子感受毫米与厘米的联系,补充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借助生活实物帮助学生亲身感受,进而发展长度观念。【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1厘米=10毫米 1 cm=10 mm【教学反思】学生有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经验,本节课新知识的教学完成相对顺利。学生能够体会毫米的用途,建立与实物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心里建模。本节课出现的比较好的现象是学生会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并在自己心里建立标杆,会做到心里有数。在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会去表达为什么选择该单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