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 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P21~P22例1,完成教科书P22“做一做”及P23“练习五”中第2、3题。【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体会到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感受并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课件、刻度尺、米尺、1分米长的纸条。【教学过程】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师:那么请大家用手势来分别表示一下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吧。师:当一个物体的长度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时,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自学新知识,合作探究 1.认识1分米。课件出示教科书P21直尺图和手势图。师:同学们,请根据我们上一节课学习毫米的经验,自学P21内容,把你们学到的新知识圈一圈,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先作记号。师: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知识梳理。师小结: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10分米就是1米。让学生拿出刻度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的长度就是1分米。再找3~5个学生在米尺上寻找1分米。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有多长。(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师: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再次回顾自学知识,知道1分米=10厘米。(教师适时板书)师:先闭眼想象1分米的长度,再画出长1分米的线段,最后用尺子量一量,看画得准不准确,可以多次调整。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粉笔盒的高度。3.认识几分米。师:在米尺上指一指2分米、5分米、7分米的长度,并用手势比一比。4.再次理解米和分米的进率。师:以分米为单位测量长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猜想过后,师提问: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预设1:在米尺上数一数,发现1米=10分米。预设2:根据木条测量结果,发现1米=10分米。预设3:从已有知识出发,100厘米等于1米。100厘米里有10个10厘米,也就是10个1分米,所以1米=10分米。(教师适时板书)5.自主学习例1。课件出示教科书P22例1。学生独立自学,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师:从课件的左图中我们知道一枚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币的宽是多少厘米?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1厘米是10毫米,3厘米是3个10毫米,也就是30毫米。师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可以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10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教师适时板书)(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师:从课件的右图中我们知道一张书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如果换算成用分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10厘米是1分米,70厘米是7个10厘米,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所以70厘米等于7分米。师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可以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教师适时板书)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科书P22“做一做”。全班交流时要求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2.完成教科书P23“练习五”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课堂小结,明确目标 1.课内总结。师:同学们,这节课学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2.课外延伸。师:请同学们回家后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并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冲突产生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认识新的计量长度的单位的必要性。给学生创造适当的环境,发挥其自主能力,让学生自学后交流分享,再逐步完善对分米的认识。再通过运用让学生掌握建立分米与厘米、毫米和米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板书设计】分米的认识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3厘米=30毫米 3厘米就是3个1厘米,1厘米=10毫米,3厘米就是3个10毫米。70厘米=7分米 10厘米就是1分米,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教学反思】在探究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由于不能逐个观察操作,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到后期掌握简单的单位换算方法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建立它们的联系,不能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学时,需要结合之前的长度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让它们形成一个整体,再让学生整体观察,然后表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