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千米的认识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千米的认识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3.3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5例2,完成教科书P25“做一做”及P27“练习六”中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运用进率直接推算出结果。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推理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能进行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卷尺(或跑道上先量出100米)、标志桶、记录表。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吗?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用具体事物或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中比较大的是“米”。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提到“千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经验交流,感知1千米的长度  
1.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接触过“千米”?
高速公路上的指示牌上有“千米”,表示公路的长度等。
师小结: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板书)
师:那么1千米有多长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
师: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课件出示P25操场图)
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结果。
师:1000米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想一想,1000米是几个100米?1000米是几个200米?几个250米?几个500米?
活动探究,感知1千米的长度  
1.实践、想象,认识“1千米”。
师:想利用学校跑道亲身体验一下1千米吗?怎么体验好呢?
走100米,想象10个100米的路程。
组织学生制订方案,课后进行实践活动。
2.推理、估计,建立1千米的表象。
师: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并说说你是怎样猜测的。
自主探索,建立米和千米之间的联系  
课件出示教科书P25例2。
师: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汇报。
大部分学生能填出结果,但表达上存在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如3千米=(  )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同理5000米=(5)千米。(板书)
实际应用,巩固新知识  
1.完成教科书P25“做一做”第1、2题。
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下次课汇报。
2.完成教科书P25“做一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并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3.完成教科书P27“练习六”第1~3题。
第1题学生口答,并说出判断依据。
第2题学生自主解答后汇报,说说怎么想的。
第3题要注意单位换算。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你们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千米是目前所学的最长的长度单位,本节课联系生活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动内容,并安排课外实践活动,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让学生更加真实地建立起对1千米的感受,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1千米=1000米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了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这一内容学生不好在实际生活中找出例子,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本节课设计了课后进行实地测量的活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1千米有多远,而且也能体会到转化的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