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 毫米、分米和千米【教学内容】教科书P29~30“整理和复习”,完成教科书P29~30“练习七”。【教学目标】1.系统地整理学习过的长度单位,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发展量感。2.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计量生活中的物品长度,运用长度单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教学重点】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长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计量。【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整理复习长度单位 1.回顾整理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什么?谁能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学生会比较积极地说出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对于进率和排序,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困难,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师:你们能将教科书P29“整理和复习”中表格里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吗?请在教科书上填一填。(教师板书)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完善。师小结:这一单元学习的毫米、分米和千米,与以前学习的厘米、米一样,都是人们规定好的度量长度的标准。2.练习反馈,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的认识。师:这些长度单位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下面我们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1)课件展示教科书P29“练习七”第1题。师:请同学们在教科书上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师:你们在选用长度单位时,依据是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长度单位时,要依据一定的标准作参考,再确定选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2)课件展示教科书P29“练习七”第2题。师:请同学们比一比,在教科书上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如果长度单位不一致,先转换成相同的单位,再比较。(3)课件展示教科书P30“练习七”第3题。教师引导学生每道题进行判断。说说判断的理由,如果是错的,要说明判断依据是什么。如一本小学生字典厚40毫米,引导学生将40毫米转化成4厘米,再比划出4厘米有多厚,看是否符合实际。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长度单位描述长度、路程、距离,有时还要进行估测。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估测长度?学生交流,教师评价。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确定度量标准进行估测。1.完成教科书P30“练习七”第4题。学生独立解答后全班展示交流。2.完成教科书P30“练习七”第5题。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知道步长、庹长、相对短的绳长都可以作为估测的标准。3.完成教科书P30“练习七”第6题。小组合作,讨论研究方案,并进行测量。先找出一根细绳,将它与这捆铁丝的一圈重合后剪下来;然后将细绳拉直,量出一圈的长度;再数一数这捆铁丝有多少圈;最后计算出一捆铁丝有多长。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整理和复习,你有哪些新的认识?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本节课容量不大,而且都是人们规定好的度量长度的标准,所以学生整理难度不大。在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让学生自主整理,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单位换算。【板书设计】确定度量标准进行估测。【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学生将所学的长度单位进行了系统整理,对单位换算有了新的认识,拓宽了思维。通过练习反馈,学生对长度单位整体掌握还不错,只是少数不熟悉的物体在选择长度单位时不准确,需要加强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