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认识厘米(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认识厘米(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简介

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科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并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难点是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由于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虽然该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也经常遇到,但是1厘米、1米分别具体有多长,学生并不清楚,也不能实际应用。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对于线段的特征,要从“直的”“可测量”的角度来感知和认识。
1.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科书介绍了用庹(tuǒ)、拃(zhǎ)和脚长作为测量长度单位的情况,由于用人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其单位的实际长度并不统一,测量结果很可能不一致。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体会,以引发其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其他长度单位,并通过尝试用这些单位进行实际测量,让学生切身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结合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厘米尺很常见,用起来很方便。同时,厘米尺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厘米”表象、体会测量含义的最好工具。因此,教学长度单位“厘米”时,要结合厘米尺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活动,认识1厘米、几厘米的长度,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积累测量经验。教学“米”的认识也应如此。
3.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巩固初步建立起来的厘米和米的表象,为估计、测量以及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还需要注意的是,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应以实际长度为准,忌用课件中放大的长度。
量感:让学生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 cm和1 m的长度观念,知道1 m=100 cm。
符号意识:会用字母表示“厘米”和“米”。
空间观念: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测量线段的长度,会按规定长度画线段。
应用意识:会用长度单位表象解决问题。
第1课时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5~56例1,完成教科书P57“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5厘米长的纸条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比你高多少?你比我矮多少?比划一下。
师:“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的身高,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科书P55情境图。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师:我们就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课桌的长是几拃?
学生自主探究。
师:老师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有的学生可能无法回答出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回答出“因为每个人的1拃的长度不同”这一答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的标准不同,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自然不一致。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师:观察尺子,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有竖线,还有数字。
师: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们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出示课件)
师:“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cm”表示。
2.认识1厘米。
(1)认识尺子上的1厘米。
师:(出示课件)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来指指看?
学生分别找出1厘米并展示。(0~1之间、2~3之间、3~4之间……)
师:我们发现了什么?
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师:因为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2)用手比画1厘米。
(3)寻找身边的1厘米。
出示课件。
师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板书)
3.探究测量方法。
(1)从刻度0起量纸条的长度。
师: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测量时要按紧尺子。(教师适时板书)
出示课件。
(2)从非刻度0的位置起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如果从2厘米的地方起,你能测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
学生小组讨论,探讨量法。
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1.完成教科书P57“做一做”第1题。
先确定一庹或一步的长度。
2.完成教科书P57“做一做”第2题。
看准铅笔两端对应的数。
3.完成教科书P57“做一做”第3题。
仔细看图,根据测量方法来分析对错。
4.完成教科书P57“做一做”第4题。
同桌互相比画,注意误差不能过大。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充分利用例1的素材,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在尺上指”“用手比画”“在生活中找”的活动和操作,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1厘米”的表象。然后通过具体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1.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1厘米长:食指宽、便利贴的宽。
3.测量三步骤:放正→对准刻度0→读数
【教学反思】
课堂上,教师创设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厘米的时候,先呈现给学生1厘米的表象,再让学生说见过的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加深其对1厘米表象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