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时 认识线段【教学内容】教科书P61,完成教科书P62“做一做”。【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线段,感知线段是直的和可测量的。2.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的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会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限整厘米),强化长度单位的应用意识。【教学准备】课件,直尺,铅笔,绳子或线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师:请大家拉直准备好的绳子或线,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教科书P61例3情境图) 拉直的一根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师:要想测量出这根弯曲的绳子的长度,我们必须将它拉直,拉直后可以把它看作一条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实践操作,认识线段 1.感知线段的直。师: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会说出很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因为这些边都是直直的。(板书:直的)2.感知线段有两个端点。师:除了直这个特点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如把铅笔的两端分别看作一个点,它就有两个端点;拉直的绳子也有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3.感知线段有长短。师:数学书封面上的四条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它们的长度相同吗?师小结:线段有长短。(板书:可测量)4.找身边的线段。课件出示教科书P61的黑板、课桌、书。黑板的边、桌子的边、书的边都可以看作线段。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黑板的边、桌子的边、书的边都可以看作线段吗?5.线段的表示方法。出示课件。师:在一段直直的线两端打上小圆点,就是线段;用尺子测量这几条线段的长度。试一试,学画线段 课件出示教科书P61“试一试”。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学生自由画线段,教师巡视。师:你们是怎样画的?谁来说一说?师小结:从尺子的刻度0的位置开始画起,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板书)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完成教科书P62“做一做”第1题。根据线段的特征判断。2.完成教科书P62“做一做”第2题。观察图形,数出线段条数。3.完成教科书P62“做一做”第3题。连线时,注意从一个点开始到另一个点结束,即:首尾相连。4.完成教科书P62“做一做”第4题。先测量线段的长度再画。5.完成教科书P62“做一做”第5题。引导学生正确审题,弄清起点具体在哪。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在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操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把线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突出线段“直”的特点;接着从摸实物铅笔等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最后通过观察感受线段有长有短,是可测量的,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的特点。【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线段:直的 两个端点 可测量画线段:从尺子的刻度0的位置开始画起,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教学反思】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时先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是“直的”这一特点、线段有长短且可以测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再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