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身体上的尺子【教学内容】教科书P69~72。【教学目标】1.在日常生活和测量活动中,认识身体上的“尺子”,巩固估计和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发现身体上“尺子”间的关系,积累实际测量经验。2.学会使用厘米表示“身体尺”,建立“身体尺”与米尺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估测意识,发展量感。3.经历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能用“身体尺”描述生活事物,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实践活动带来的乐趣,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能够较准确地测量身体上的“尺”的长度。【教学难点】能够选择合适的身体上的“尺”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课件、米尺和软尺、记录单。【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69情境图。师:在没有带尺子的情况下,可以用身体上的尺来帮我们测量,也很方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体上的尺子。(板书课题:身体上的尺子)创设活动,体验量感 1.寻找身体尺。师:你能找到哪些身体尺?说给大家听听。一拃、一庹、一步、一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2.认识身体尺。师:说一说每个身体尺所指的距离是什么。课件展示身体尺。3.测量身体尺。师:怎样知道每个身体尺的长度呢?测量。师:不同的身体尺长短不同,怎样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较长的身体尺用米尺或卷尺,较短的用直尺,或者结合起来用。师: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起点对准刻度0、卷尺拉直、准确测量……课件出示测量活动要求。活动要求:(1)4人一组进行测量。(2)能独立测量的先完成,需合作测量的后进行。(3)将测量结果填写在记录单1中。教师发放记录单,学生边测量边填写记录单1。(出示课件)记录单1身体尺 1拃 1庹 1步 1脚测量结果师:比较身体尺和某部位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预设1:我的一庹和身高差不多。预设2:我的上臂长和头长差不多……师:同桌互相比一比身体尺,你们能发现什么?身体尺因人而异,不是固定不变的长度。联系实际,选择身体尺 1.选择身体尺。课件出示教科书P70“用一用”。没有尺子或不方便用尺子测量时,你会选哪种身体尺测量?连一连。师:该怎样连线?道路的长短用步长测量比较方便;树干的粗细用庹长测量比较方便;贴福字确定位置用拃长测量比较方便。2.应用身体尺。师:随身携带的身体尺,可以测量很多物品的长短。你还遇到哪些可以用身体尺测量的情况?学生小组讨论。师:你们准备选择测量什么物体的长?选用哪种身体尺?测量完后,完成下面的记录单2。(出示课件)记录单2测量的物品 身体尺 测量结果 (几个身体尺长) 大约 多少厘米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小讲堂 课件播放视频:《身体尺中的秘密》。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本课精心设计寻找身体尺、认识身体尺、测量身体尺、选择身体尺、应用身体尺五个活动,层层递进,不断丰富学生对身体尺的认识,让学生对测量有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学生先依次寻找并认识1指宽、1拃长、1脚长、1步长和1庹长等身体尺,直观地认识了身体尺,然后再进行实际测量,通过数据对比,学生发现不同人身体尺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意识。再选择身边熟悉的物体进行测量,拓宽了学生的测量思路,使学生明白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板书设计】身体上的尺子一拃、一庹、一步……【教学反思】学生在测量中,积累了数学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了主动思考、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与习惯。学生经历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同时也发现它的局限性,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经历用不同“身体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并对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通过“用一用”“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