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教科书P65,完成教科书P66“练一练”第1~4题。【教学目标】1.梳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厘清单位间的关系。2.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测量线段的方法,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3.借助习题整理复习,查漏补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牢固掌握长度单位的知识。【教学难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教学过程】设问揭题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自由回答。学习了厘米和米,还学会了测量实物长度的方法,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师:你们回答得都很棒,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之前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复习梳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1.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字母怎么表示?厘米和米,字母用cm和m表示。师:测量物体时如何判断该用厘米还是米作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2.复习线段。师:说说线段的特点。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师:怎样画一条线段?从尺子的刻度0的位置起,需要画几厘米的长度,就从刻度0画到刻度几。师: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是怎样的?把物体放正,一端对准尺子的刻度0,看另一端所对尺子的刻度数。3.解决问题。师:实际生活中怎样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作为标准来判断,再根据选定的标准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制作知识图 师: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系统整理,请大家画一画、写一写。学生独立写、画,再交流汇报。师:小丽整理了一个“知识图”,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课件出示教科书P65“整理和复习”“知识图”。师:请把你画的“知识图”展示出来。学生展示,师生共同讨论欣赏。练习巩固 1.完成教科书P66“练一练”第1题。看清两幅图的起始刻度。根据前面所学内容,准确判断长度。2.完成教科书P66“练一练”第2题。为了便于学生估测和建立长度观念,题中的物体都与实物同大,并在实物图上标出了1厘米的长度。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估测与实测的对比,让学生调整估测的策略和方法,提高估测的准确性。3.完成教科书P66“练一练”第3题。指导学生先估算,再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长度,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结果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发现:长方形两组相对的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完成教科书P66“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估计再测量自己的鞋长、教室门宽和两臂平伸(即1庹)的长度,并分别与“10厘米”和“1米”比较。同时,该题目是列表的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及时调整估算策略和方法,以逐步提高估测的准确性。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引导学生把分散的数学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通过复习,帮助学生从知识点的学习走向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得其量感得以进一步提升。【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长度单位:厘米 cm 米 m1米=100厘米线段:直的 两个端点 可测量测量方法:左端对准刻度0,看右端对准刻度几解决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教学反思】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以情境入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课也要尽可能创设情境。在本节整理和复习课中,重视了对练习的处理,借助练习,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在测量线段长度与画线段的复习中,尽可能做到“量”与“画”不分家,测量线段是数长度单位的个数,画线段是依次累加长度单位的个数。画完线段后紧接着安排测量线段的长度,利于学生强化对“量”“画”关系的理解,加强知识间的联结。同时,面对不同的知识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复习课的处理方式需要差异化,有的同学对于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要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