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 角的认识第1课时 角的认识及画法【教学内容】教科书P66例1,完成教科书P67“做一做”及P69“练习十三”中第1、2题。【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2.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画角。【教学难点】在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中,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教学准备】课件、尺子、折扇等。【教学过程】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角。如下面的物品上都有角。师:指一指上面这些物品的角在哪里?指名学生指一指,注意指的时候规范引导。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认识及画法)认识角 1.从实物图中抽象出角。师:刚才同学们指出了上面物品中的角,我们把这些角抽象成数学上的角。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2.认识角。(1)师:观察这些角,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2)揭示角的概念。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边演示边揭示概念。师:从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得到的图形是角。这个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边。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图中的角可以记作“∠1”。师:说一说角有什么特点?3.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1)师:先慢慢打开折扇,看看角有什么变化?再慢慢合上折扇,看看角又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发现,慢慢打开折扇,角越来越大;慢慢合上折扇,角越来越小。(2)交流发现。从刚才的操作活动中可以发现,折扇张口越大,角就越大;折扇张口越小,角就越小。师小结: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板书)4.画角。课件出示教科书P66例1。(1)按照例1的步骤自主画角。(2)示范画角。师:同学们画出了不同的角,老师也来画一个角。教师在黑板上规范画角:第一步,画一个顶点;第二步,从顶点出发,向不同方向画两条射线。画完后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符号。(板书)巩固认识,深化理解 1.完成教科书P67“做一做”。(1)学生独立在书上指一指,描一描。(2)指名学生上台指一指。在指最后一幅图中的角时,需让学生重点说明为什么图形外缘的拐角处不是角。2.完成教科书P69“练习十三”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2)交流时注意说明第2个和第4个为什么不是角。3.完成教科书P69“练习十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生交流时明确第2、3个为什么没有角。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本节课的设计从生活中的物品入手,从中找出角,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数学意义上的角,完成从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抽象出的3个角,类别、开口方向、所画的角两边长短都有不同,更能突出角的特征,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角。在打开和合拢折扇的操作活动中,使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利用动态的角更好地理解了角的特征及角的大小变化。【板书设计】角的认识及画法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角,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系统的认识。本节课教师通过单元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逐步抽象出图形角;通过观察、操作、演示、验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和认识角;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让学生初步学会画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