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编码第1课时 认识数字编码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数字编码第1课时 认识数字编码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数字编码
第1课时 认识数字编码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7~58。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身份证、邮政编码等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体会数字编码的特点。
2.初步探索编制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领悟与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数字编码编制的方法。了解公民身份号码、邮政编码等号码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编制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课前收集身份证、车牌号等数字编码。
【教学过程】
活动准备  
选择一种你在生活中见过的数字编码,调查它表示的信息。
学生通过问询、上网了解等方式调查并记录信息,上课后准备交流。
活动过程  
1.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身份证图片。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公民身份号码,它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有数字编码,这是人们根据实际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事物编制的“身份号码”。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数字编码的秘密。(板书课题:认识数字编码)
2.小组交流,初步感知。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所调查的数字编码所表示的信息。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
3.集体交流,认识公民身份号码和邮政编码等数字编码。
师:同学们调查了哪些数字编码?
通过交流进行归类,学生调查的数字编码可能有公民身份号码、邮政编码、车牌号、银行卡号、图书编码等等。
师:同学们调查的数字编码很丰富,我们首先认识公民身份号码和邮政编码所表示的信息。
(1)认识公民身份号码信息。
指名2到3名同学依次上台展示自己的公民身份号码,然后结合身份证说一说编码的含义。
师:从刚才交流中你发现了身份证编码的特点吗?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如下:
结合板书说明:公民身份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是地址码;第7~14位是出生日期码;第15~17位是顺序码,其中第17位若是单数表示男性,双数则表示女性;最后一位是校验码,是由前17位数字计算得到的,可以是0~10中的任何一个数,当校验码是10的时候就会写成罗马数字X。校验码可以用来判断号码是否正确。
师:上面认识的是第二代身份证,下面来了解一下第一代身份证。(课件出示)
结合身份证说明:第一代身份证的编号只有15位,比现在使用的第二代身份证上的公民身份号码少了两位年份码和最后一位校验码。
(2)认识邮政编码。
指名交流邮政编码的含义。
师:通过交流、讨论,你发现了邮政编码的哪些秘密呢?
根据学生交流出示课件:
明确:邮政编码由6位数字组成,用来定位邮寄地址。前两位表示省,第三位表示邮区,第四位表示县,最后两位表示投递局。
师: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结合学校的邮政编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邮政编码的编制规律。
师:有谁知道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活动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公民身份号码和邮政编码,说一说它们的特点。
师:课前还调查了其他的数字编码,课后和同学们交流它们是怎么编制出来的?
本节课设计成活动的形式,先让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见过的数字编码,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再在全班汇报,初步掌握公民身份号码和邮政编码的编制方法,体会编码的简洁性、规范性和唯一性。然后拓展,介绍第一代身份证,了解两代身份证的不同。把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前和课外,通过自主探究和平等交流,让学生在“熟悉的经验”中有新的数学发现,建构新知。
【板书设计】
认识数字编码
【教学反思】
数字编码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编制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课前学生调查的大部分是身份证号码、车牌号码、电话号码和邮政编码等。活动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后还注重了知识的延伸,鼓励学生多了解相关知识。教学中,恰当把握了教学要求,由于公民身份号码的编码规则比较复杂,如校验码,只是让学生知道,没有深入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