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5课时 解决问题(1)【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5,完成教科书P27“练一练”第2~4题。【教学目标】1.探索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学会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将数学问题表示出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会解决问题过程的乐趣。【教学重点】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利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将数学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帮助学生选择算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师:学校交给我们班一项光荣的任务,让我们布置两间教室,桌子的摆放要求如下。(出示课件) 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2)有两排桌子,一排有4张,另一排有5张,一共有多少张?师:你们能按不同的要求计算出每间教室各需要多少张桌子吗?你们先自己尝试计算。学生尝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下面三种情况。预设1: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准确解决问题。教师应予以肯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预设2:对乘法口诀掌握不熟悉的学生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中的一个。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预设3: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遇到这些问题没有合理的解决方式。教师可以予以鼓励,给出一定的提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读题,理解题意。师:通过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通过读第(1)题知道了有4排桌子,每排5张;读第(2)题知道了有2排桌子,一排4张,另一排5张。两道题所求的问题一样,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尝试解题,教师指导。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解答情况:预设1:(1)5×4=20,(2)4×5=20。预设2:(1)5×4=20,(2)4+5=9。预设3:(1)5+4=9,(2)4+5=9。(2)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师:你们是怎么解答的?谁能说一说?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不同的算式。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结果,到底哪种方法正确呢?我们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一下。(3)学生自主画图分析。师:谁来分享一下你是怎样想的?(4)用语言表征数量关系,明确运算的意义。师:结合图片说说两道题中4和5分别表示什么?4和5之间分别有着怎样的关系?第(1)题中4表示排数,5表示每排桌子的张数,要求的是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第(2)题中4表示一排有4张桌子,5表示另一排有5张桌子,要求的是4和5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师小结:上面的两道题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桌子,但题目给出的信息中,4和5表示的意义不同,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3.检验结果,梳理强化。师:为了正确解决问题,我们还要对解答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请同学们说说该如何进行检验。检验的顺序:图—算式—结果。师: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检验顺序进行检验。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完成教科书P27“练一练”第2题。先引导学生画图分析,横着看,一行几块?求几个几?竖着看,一列是几块,求几个几?再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在集体评讲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2.完成教科书P27“练一练”第3题。“森”字由3个木组成,就是求3个4的和是多少;“森林”由5个木组成,就是求5个4的和是多少。3.完成教科书P27“练一练”第4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是求积还是求和。4.课件出示习题。请从5×4,5+4,5-4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讲一个生活小故事。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全班交流。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想一想,我们是按什么步骤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本节课设计遵循“理解题意——解决问题——检验结果”的思路,结合“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三个环节展开教学,学生在读题理解题意后自主探究方法,学会用多种方式表达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解决问题(1)(1)5×4=20(张) (2)4+5=9(张)【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再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思考、体验与交流,解决问题。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本节课教师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反复让学生说思路、说算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