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6课时 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教科书P26例6,完成教科书P27“练一练”第1、5题。【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渗透“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2.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选择正确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口算练习。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得数。口算3×5= 4×6= 2×4=6×2= 4×5= 1×6=5×5= 3×3= 6×5=2.回忆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师: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解决问题时是按照哪三步进行思考的?有学生可能说出:按照“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三步进行思考。师:今天我们继续按照这三个步骤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观察题图,理解题意。课件出示教科书P26例6情境图。 买3个笔袋,一共多少钱?师:瞧,这是文具商店的一角。认真观察货架,你都知道了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师:“笔袋6元”是什么意思?“日记本5元”又是什么意思?1个笔袋6元,1本日记本5元。师: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文具的价钱。下面我们继续看图,题目要求的是什么?2.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1)自主解答。师:要解决“买3个笔袋,一共多少钱”这个问题,应该选择哪个信息呢?为什么?求买3个笔袋需要多少钱,要选择1个笔袋的价钱。师:怎样解答呢?学生独立思考,先写一写或画一画,再解决问题。(2)展示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预设1:画图:1个笔袋是6元,要求买3个笔袋一共多少钱,就是求3个6元是多少元,可以用加法计算,列式为6+6+6=18(元)。预设2:可以用乘法计算,列式为6×3=18(元)。(板书)师:想一想,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预设1:都是求3个6元的总和。预设2:计算结果都是18元。师:你们认为哪种方法好一些?为什么?师:计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3.回顾与反思。师: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看看自己的解答正确吗?怎样检验?4.继续提出问题并解答。师:想一想,买5块橡皮,一共多少钱?交流汇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怎样解答,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师: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同桌互相说一说。5.方法小结。师: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些问题都是知道了某种文具的价钱,求买几个这样的文具一共用多少钱,像这样求买3个笔袋一共多少钱、5块橡皮一共多少钱等,都是求买几个同一物品的总钱数,也就是求几个几元的和是多少元,我们都可以用1个物品的价钱乘买的个数,求出总钱数。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完成教科书P27“练一练”第1题。第(1)题:求几个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做。第(2)题:看图说图意,根据3种商品的价钱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2.完成教科书P27“练一练”第5题。第(1)题:求两个数的和,用加法计算。第(2)题:1杯小米粥要多少钱?3杯一共多少钱是求“几个几”?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汇报。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呢?还有什么问题吗?通过想一想、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利用画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明白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用乘法计算的道理,初步为建立数学模型奠定基础。看图自主选择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归纳、概括一些简单的求总价的问题,渗透“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为以后正式学习这一数量关系积累基本的学习经验。【板书设计】解决问题(2)笔袋每个6元,买3个笔袋,一共多少钱?6+6+6=18(元) 6×3=18(元)【教学反思】本节课安排了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情境,通过“买3个笔袋要多少钱”引出实际问题。重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如何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如何对结果进行检验,并在模仿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继续巩固5和6的乘法口诀。教学应该走向一种真实的对话,努力“让学习真正发生”。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学会“从头到尾”想问题,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分析和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