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 圆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画圆、剪圆、折圆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圆,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半径、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作用。2.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3.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重点难点】1.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2.画圆的方法。【方法指导】1.教学方法:引导质疑、组织探究。2.学习方法:体验感悟、知识迁移、动手实践。一、导入新课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主题图。1.主题图上呈现的是什么地方的生活场景?2.图上画了些什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有何感想?3.根据画面情境,你能说出一些带圆的物体吗?4.这些图形我们以前都学过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图形?5.今天我们来研究一种新的图形,大家想认识它吗?(板书课题:圆的认识)二、探究新知1.圆的初步认识(1)介绍“神奇的圆”。老师可以查阅一些资料。例如:圆是一种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很神奇的图形。古代人最早是从太阳,阴历十五的月亮得到圆的概念的。约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在兽牙上打的孔是圆的,他们发现圆圆的木头可以滚动,搬动重物时可以省力;大约六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制成了第一个轮子;大约四千年前,人们发明了车子。古埃及人认为圆是神赐予的,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在描述圆时说到“一中同长也”,也就是说圆有一个圆心,圆心到圆周的长都相等。(2)初步感知圆。教师:圆是如此的神奇。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学生借助圆形的实物,画圆并剪下来。组织交流:画圆与画用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发言,初步体会圆的特征——由曲线围成的图形。2.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1)认识圆心。请同学们拿出剪下的圆形纸片,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打开,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引出圆心,让学生在圆形纸片上画出圆心,并用字母O表示出来。板书:圆心(O)(2)认识直径。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刚才折的每一条折痕的长度,你又发现了什么?提问:谁能说一说直径是一条什么样的线段?在纸片上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标出。总结: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3)认识半径。再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你还能发现什么?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请同学们看教材,加深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3.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出示问题:(1)在同一个圆里,能画出多少条半径和直径?(无数条)(2)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都相等)(3)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板书:d=2r或r=4.用圆规画圆师:人们从实践中知道了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个特点后,才发明了圆规,并用来画圆。我国大约在两千年前,就能画出地地道道的圆了。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并尝试画圆。概括用圆规画圆的方法:①先点个点儿,确定圆心。②张开圆规两脚,针尖对准圆心。③旋转一周。教师说明并示范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总结画圆时的两个不动:①有针尖的一端不动。(圆心不动)②圆规的两脚不动。(半径不变)提问:用圆规画圆时,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圆心)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半径)见教材课后练习和相应单元的练习部分。圆的认识圆心(O)——定位置半径(r)——无数条——相等——定大小直径(d)——无数条——相等d=2r或r=(同圆或等圆中)本节课主要认识了圆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习了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教学中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圆的画面情境,引导学生剪圆、折圆、画圆,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抽象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