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课时 认识米【教学内容】教科书P57~58例2,完成教科书P58“做一做”。【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l米的表象,掌握米和厘米的关系。2.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根据物体长度合理选择单位。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教学难点】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联系,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准备】课件,米尺,若干根1米长的绳子,5米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学习单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指名用学生尺在讲台上量黑板的长度。师:你们觉得这样的测量方法怎么样?预设1:学生认为没问题。预设2:学生认为不合适,存在的误差较大,可以用更长的尺子测量。师:是的,用更长的尺子进行测量比较方便。这节课我带大家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认识米)实践体验,认识1米 1.认识米尺。师:(出示米尺)这是米尺,也就是长度是1米的尺子,用它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就快多了。教师演示测量过程,学生观察。师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2.感受1米的长度。(1)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师:请同学们张开双臂,感受1米有多长。(2)在身高中感受1米。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2厘米。你们试着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刚才对米的认识进行估计。师: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你的身高是超过1米,还是不到1米?(3)在生活中感受1米。师:(拿出5米长的绳子)我这有一根绳子,有谁愿意来测量它有多长?指名学生测量,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进一步巩固测量长度的方法,为学生积累一些测量经验。观察比较,知道1米=100厘米 1.课件出示学习单。学习单活动内容 用厘米尺测量1米长的绳子活动目的 通过操作,交流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活动步骤 1.用20厘米或30厘米长的尺子测量绳子的长度 2.测量时做好记录活动发现 学生拿出学习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用20厘米或30厘米长的尺子测量1米长的绳子,教师巡视并进行适时指导。师:你们量了几次?观察测量的数据,你们发现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了吗?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1米=100厘米。2.验证并总结。师:请再仔细观察米尺上的刻度,进行验证。从刻度0到刻度100就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师小结:米可以用“m”表示,所以1米=100厘米,也可以写成1 m=100 cm。(板书)尝试练习,应用提升 1.完成教科书P58“做一做”第1题。测量黑板长度时,要正确使用卷尺,不能弯曲,测量结果以整米表示;测量身高时,要注意正确记录测量结果。2.完成教科书P58“做一做”第2题。可利用熟悉的身高等作标准,并将其与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联系起来判断。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本节课的基本结构为:情境导入——认识米尺——认识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考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板书设计】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1米=100厘米 1 m=100 cm【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非常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米的长度观念。一开始让学生用学生尺测量黑板的长度,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引入较大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认识米尺、找身上的“1米”和生活中的“1米”,强化学生关于“1米”的长度表象。整节课学生都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体验1米的长度,教学效果很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