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4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63例4,完成教科书P63“做一做”和P64“练一练”第3题。【教学目标】1.通过估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2.强化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判断和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能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分别有多长吗?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用到的米和厘米。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能准确判断1厘米和1米的长度,并能准确说出生活中用到的米和厘米,为后续情况中问题的解答作好铺垫。师:厘米和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表象 1.明确问题。课件出示教科书P63例4。 学校里国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师:说一说要解决什么问题。2.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师:你们认为旗杆是高13厘米还是13米呢?你能用什么办法说服别人,让别人听懂你的意思?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预设1:排除法: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预设2:估算法:学生利用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大概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预设3:借助参照物法: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师:刚才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并找到了答案,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巩固运用,强化表象 1.完成教科书P63“做一做”。可以用学生都熟悉的实物替换教科书中选用的实物,以便作为判断的标准,从而避免学生凭空猜测。2.完成教科书P64“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师小结: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的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在呈现例题时,紧紧围绕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答——解答是否合理”这条主线,鼓励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初步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和合理性。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作为标准来判断,借助“标准”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让学生形成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较为合理、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教学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生活性。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长度单位之后,教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哪些地方用到了“厘米”和“米”,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练习中通过解答“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这类题目,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二年级的学生平时不太注意生活中的事物,做此类题目刚开始有些迷茫和无从下手,有的学生甚至会用尺子去测量给出的事物,此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估测,这点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