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教材分析(一)小学阶段轴对称图形作为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方面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小学各个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形成了一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低年级段(1—3年级)的轴对称图形学习主要以直观感受为主,从二年级的“感受轴对称现象”到五年级的“轴对称再认识(一)”是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的探索。本节教材是对轴对称图形的更深一步了解,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小学阶段轴对称图形学习的重中之重。(二)本单元本节教材是《轴对称和平移》单元的第一节,围绕本单元教学,该节知识点又是图形变化的开篇,能有效为接下来学习图形的平移奠基。二、学情分析(一)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分析1.数学经验:五年级学生在学习“轴对称再认识”之前,通常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轴对称知识经验,根据整个小学教材的螺旋式编排结构,学生在小学二年级已经开始在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能够认识简单的对称图形。2.生活经验: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许多对称现象。如建筑物、家具等。3.跨学科经验:五年级的学生在美术课上已经接触过对称绘画,在科学课上已经观察过对称的晶体结构和生物形态,部分学生可以很好的将这些学科经验与数学中的轴对称概念联系起来。(二)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思维发展阶段: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关键期,其空间思维和几何思维呈现出独特的年龄特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进行逆向思维和守恒推理,但在处理抽象几何时仍需要具体形象支撑。2.学习风格偏好:五年级学生在集合学习中倾向于视觉型和操作型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与轴对称学习要求契合。三、教学目标(一)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常见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二)能找出简单图形的对称轴,并画出给定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三)能在方格纸上补全轴对称图形,或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四)能结合轴对称设计简单图案。(五)能运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拼图、密铺等)。四、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五、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轴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其对称轴六、教学方法(一)直观感知法该法是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基础方法,通过对视觉的冲击激发对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兴趣,建立对轴对称图形的直观印象。如多媒体教学法等(二)操作探究教学法操作探究教学法是对轴对称教学最有实效的核心方法,通过“做中学”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如折纸验证、剪纸创作等。(三)问题驱动教学法问题驱动法指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从操作层面提升到思维层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几何推理能力。(四)游戏活动教学法通过趣味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轴对称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能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如“对称镜子”、“对称侦探”等活动。七、教学过程(一)以“我是对称侦探家”的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本课。在教室布置各种对称和不对称的物品,让学生携带记录表进行侦查,发现并记录对称物品及对称轴的方向,最后让学生分享侦查结果并验证学生的成果,并及时给予评价和奖励(二)以“对称镜子”的游戏,回顾对称现象。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小组,两人一组,一人做“实物”,一人当“镜子中的像”,实物做出各种动作(如举手,抬腿等),“镜子”也需要做出对称反应,之后两人之间交换角色再体验。(三)探究轴对称图形。1.将图中图形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明确轴对称的概念2.画出图形②的对称轴。(画出两条即可,用不同颜色表示)3.借助网格图画出图形④的对称图形,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4.根据学生的成果,进行讲评,升华学生对轴对称的再认识。(四)创新再探,画出自己心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拿出草稿本,将自己心中的轴对称图形画出来,并标注对称轴。八、本节课设计特色本节课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情况,采用直观+实践操作的模式讲授知识,直观明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突显了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初探和再探,采用螺旋式的教学,和教材编排高度契合。有利于教师对教材的二次使用。九、教学反思本节课虽然结合了五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为了直观突显轴对称图形采用了大量的游戏,会耗费较多课堂时间,使得教学时间紧凑,将练习巩固环节放到了课后,课堂练习较少。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