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1~6的表内除法(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 1~6的表内除法(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二 1~6的表内除法
认识除法
第1课时 平均分(1)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材第20~21页的内容。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学具。
一、导入新课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它想把这些桃子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板书:平均分(1)]
二、学习新知
教学例1。
1.动手操作。
(1)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2)教师: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3)学生操作分桃子。
2.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1)教师: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3堆,每堆2个;也可以分成2堆,一堆2个,一堆4个;还可以分成2堆,每堆3个……那么你们能根据每堆分的个数是否相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2)集体交流。
(3)教师: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
(4)教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是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作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5)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
教学例2。
1.出示教材情境图。
教师:有一天,松鼠哥哥和松鼠弟弟一起采松果,你们看看,它们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呢?
教师将8个松果图片贴在黑板上。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采了8个松果。
教师: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
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松果平均分给两只松鼠。
教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每只松鼠分得几个松果呢?
2.深化认识。
(1)想一想,分一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2)说一说,演一演。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先分给每只松鼠1个,再分给每只松鼠1个,直到每只松鼠有4个;②先分给每只松鼠2个,再分给每只松鼠2个;③先分给每只松鼠3个,再分给每只松鼠1个……
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松果平均分给2 只松鼠,每只松鼠可分得 4个。
3.教学“试一试”。
按照题意,自己动手一边摆一边列算式写答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题。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想想做做”第 2题。
学生同桌讨论解决,教师再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 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可以怎么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学习了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按照份数分。
平均分(1)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平均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认识什么是平均分。平均分的教学需要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后续将更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操作过程,培养其将动作思维转化为符号表达的数学化能力,为除法学习奠定扎实根基。
第2课时 平均分(2)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材第22~23页的内容。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理解平均分中求每份是多少和求平均分成几份的区别。
学具。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叫作平均分?
2.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
16个足球要分给学生,平均分给8个学生,每人分(  )个。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如何按每份数量分,求可以分成的份数。[板书:平均分(2)]
二、学习新知
教学例3。
1.教师: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松果,要想把它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教师把松果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把8个松果平均分,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
教师再次演示讲解平均分的过程:
将8个松果按每2个一份分一分,发现可以平均分成4份。板书:
2.教师:例2和例3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相同点是每份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不同点是例2是平均分成2份,例3是每2个分成1份。
3.教师再次提问:把12个小正方体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把12个小正方体平均分,可以分成2份,每份6个;可以分成3份,每份4个;可以分成6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4份,每份3个。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按题干要求圈一圈,再作答。教师指名学生汇报。
2.完成“想想做做”第 2题。
学生读懂题意,教师指导完成。
3.完成“想想做做”第 4题。
小组讨论,选派代表汇报。
4.完成“想想做做”第 5题。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再指名学生回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在学习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用每几个为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
平均分(2)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掌握了按每份数量分的操作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操作过程,培养其数学化能力,为后续的除法学习奠定了扎实基础。
第3课时 认识除法算式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材第24~25页的内容。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并进一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学具。
一、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例4情境图,熊伯伯丰收了,同学们能帮它把南瓜装筐吗?如果平均装在2个筐里,每筐装几个呢?如果每3个装1筐,要装几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解决这些问题的运算方法。(板书:认识除法算式)
二、学习新知
教学例4。
1.教学第(1)题。
(1)教师:6个南瓜,平均装在2个筐里,每筐装几个呢?
用圆片代替南瓜,把6个圆片贴在黑板上,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把6个南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3个,所以每筐装3个。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摆出图:
教师:还能怎么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呢?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并板书:每筐装3个,2筐正好装6个。(3)×2=6
(2)教师:把6个南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把你的分法和结果告诉大家。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用6根小棒表示6个南瓜,平均分成2份,结果是每份3根,也就是说把6个南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3个。
教师:像这样把6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写成算式是6÷2=3。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读作6除以2等于3。
板书:  6  ÷  2 = 3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读作:6除以2等于3。
教师总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2.教学第(2)题。
教师:6个南瓜如果每3个南瓜装1筐,要装几筐呢?
用圆片代替南瓜,把6个圆片贴在黑板上,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之间交流,然后请学生上台摆一摆,分一分,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6个南瓜,每3个装1筐,要装2筐。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6÷3=2,并再次强调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教师总结:把一些物体按每份是多少平均分,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3.同桌之间相互讲用“6÷2”“6÷3”计算的故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完成“想想做做”第 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完成“想想做做”第 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 4题。
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除法算式,再说出每个算式的中各部分的名称。教师指名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讲故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除法就是平均分,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就用总数除以份数;知道每份是多少,求可以分成几份,就用总数除以每份的数量。
认识除法算式
6  ÷  2 = 3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读作:6除以2等于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平均分的操作方法,还学会了如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我们知道了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以及它们的读法。同时,我们也理解了除法的含义,即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知道每份是多少,求可以分成几份。需要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4课时 练习三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材第26~27页的内容。
1.巩固除法的知识,熟练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练掌握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情境表示的意思,能够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熟练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以及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情境表示的意思。
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能来说一说除法的含义?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补充。
2.复习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出示除法算式,指名学生说出被除数、除数和商。
3.引入新课。
教师: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一些练习来巩固除法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板书:练习三)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
(2)指名学生汇报答案,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按份数分和按每份的数量分的区别。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汇报答案,并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学生先读懂题意,再独立思考,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编写的用除法计算的故事。
5.完成“练习三”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等于几。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6.完成“练习三”第6题。
出示题图,学生结合图意,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7.完成“练习三”第7题。
同桌相互说说故事,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8.完成“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同学。
9.完成“练习三”思考题。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三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们进一步巩固了对除法的理解,能够熟练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以及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情境表示的意思。同时,学生们也学会了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和全班汇报,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除法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用乘法口诀求商
第5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材第28~29页的内容。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 1~6 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以及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体会乘法与除法运算意义的联系与区别,会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掌握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学具。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二(  )得八 三(  )十二 二(  )十二
2×(  )=8 (  )×3=12 2×(  )=10
2.从 10 里面连续减 2,减去(  )次,正好全部减完。
3.引入新课: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口诀,真的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用乘法口诀求商。(板书: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5。
(1)出示情境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谁能来说一说?
学生观察情境图,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图上的小熊在给自行车装车轮,每辆自行车安装2个车轮,那么8个车轮能安装几辆自行车呢?
教师根据题意引导列式。(板书:8÷2=)
(2)教师:这个除法算式怎么计算呢?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教师指名学生汇报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摆8个小圆片,每次圈2个,正好能圈4次;还可以倒着减,从8开始,每次减2,正好减4次;还可以想想几个2是8,所以2×(4)=8。
(3)教师:计算2×(  )=8这个乘法算式,我们会用到哪句乘法口诀呢?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
二(四)得八,商是4.
2×(4)=8
8÷2=4(辆)
总结:在计算 8÷2 时,可以先看除数是 2,就想 2几得八,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可以很快求出商。
(4)教师:你能再讲一个用8÷2计算的故事吗?
同桌相互讲讲,教师指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10÷2、10÷5。
请学生们读一读。
(2)想一想它们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样解答的?
(3)教师指名学生口述解题思路。
总结: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很快解答出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题。
(1)让学生们一组一组地完成。
(2)观察一下,每一组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
(3)总结:在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跟相应的乘法算式来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 2题。
(1)学生进行比赛,要求一组一组完成。
(2)教师:你们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快?
(3)得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3.完成“想想做做”第 4题。
学生独立完后,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分享计算方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 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学会了如何用乘法口诀来快速求商,还体会到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知道了,在除法算式中,除数是几,我们就想几的乘法口诀,从而快速求出商。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利用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四)得八,商是4.
2×(4)=8
8÷2=4(辆)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本节课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深入理解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体会到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运用这些方法,解决更多复杂的数学问题。同学们需要勤加练习,熟练掌握这些技巧,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6课时 练习四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材第30~32页的内容。
1.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除法问题。
通过多样化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效率。
课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补充。
2.导入新课。
教师: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一些练习来进一步巩固1~6的表内除法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
(板书:练习四)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1题。
学生根据图意填写除法算式,完成后说说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2.完成“练习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四”第3题。
教师引导分析每组算式的特征,学生独立完成,同桌相互检查答案。
4.完成“练习四”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四”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相互订正。
6.完成“练习四”第6题。
教师引导分析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7.完成“练习四”第8题。
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8.完成“练习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同学。
9.完成“练习四”第11题。
(1)学生独立完成前两小题,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同学。
(2)指名学生根据题干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10.教师讲解并指导思考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有哪些收获呢?
练习四
本节课我们通过大量的练习,进一步巩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学会了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练习也体会到了乘法与除法之间的紧密联系,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