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观察物体(教案)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一 观察物体(教案)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 观察物体
第1课时 观察物体(1)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材第1、2页内容。
1.通过观察物体的活动,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或立体图形时看到的图形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对立体图形的观察,学会辨认从立体图形前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
3.能根据观察立体图形时所看到的图形,推理出观察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结合实践活动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
能根据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推测立体图形的形状。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
如果学生知道,请学生讲给大家听,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简单把故事内容介绍给大家听。
师:你们说为什么故事中的每个人说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同,每个人摸到的都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所以说出来的结果不一样。
师:是啊,所站的位置不同,观察物体的方向不同,结果也可能不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上面的情境图。
教师拿出熊猫玩偶放在讲桌上,然后让学生4人一组分批到讲桌四周,按情境图中的方向观察这个熊猫玩偶。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按具体情况说出自己所看到的:
生1(小红位置处):我看到熊猫的背面。
生2(小丽位置处):我看到熊猫的侧面,脚在左,身体在右。
生3(小亮位置处):我看到熊猫的前面。
生4(小明位置处):我看到熊猫的侧面,身体在左,脚在右。
师:说得真棒!现在请大家仔细看情境图,想一想,你能知道左边的四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交流回答,在教材上左边四幅图上标上对应人名,集体订正。
师总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出示教材第1页例1图。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分别按例1图中的方向轮流观察。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按具体情况说出自己看到的:
生1:我在小红、小丽、小亮的位置看到了三个不同的长方形。
生2:我在小丽的位置和在小明的位置看到的长方形一样。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那么例1中右边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呢?
生1:第1幅图是小红看到的。
生2:第2幅图是小丽和小明看到的。
生3:第3 幅图是小亮看到的。
教师给予肯定表扬,教师再分别拿出、和,按上面方式带着学生一起观察,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形状。
3.出示教材第2页例2图。
师:同学们,小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看到的一个面是正方形,他观察的是哪个立体图形呢?
生1: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面都是正方形。
生2:也可能是长方体,因为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
教师给予肯定表扬并总结:要判断观察的是哪一个立体图形,就是看立体图形中是否有一个与所看到的形状相同的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说说你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又学会了什么?
观察物体(1)
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或立体图形,看到的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判断观察的是哪一个立体图形,就是看立体图形中是否有一个与所看到的形状相同的面,立体图形可能是一种或几种。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本节课学生已掌握基础的空间概念,对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观察和描述不同形状的物体时,学生能够理解从不同视角观察会产生不同的视图。通过设计互动体验和空间变换活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观察,进而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2课时 观察物体(2)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材第3、4页内容。
1.通过实践探究,得出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剪开7条棱才能平铺的结论,知道剪开的边不同,得到的图形也不同。
2.理解长方体展开后的图形的基本概念,掌握展开后的图形中每个面和立体图形中每个面的对应关系。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掌握展开后的图形中每个面和立体图形中每个面的对应关系。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一、问题导入
教师展示长方体快递包装盒图片并提问:如何将长方体纸盒完全展开成平面图形?需要剪开几条边?
学生猜想。(鼓励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模型,初步猜测剪开的边数。在黑板上记录:可能有6、7、8条等答案。)
师: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把长方体纸盒剪开,平铺在桌面上。(每个面都至少有一条边和其他的面相连。)
拿出与教材第3页例3图一致的长方体纸盒教具。
师:这个纸盒需要剪开几条边呢?
学生拿出自己带的对应的学具,动手剪一剪,并集体回答。(这个纸盒,只要剪开一条边就可以了。)
师:这个纸盒需要剪开几条边呢?
学生拿出自己带的对应的学具,动手剪一剪,并集体回答。(这个纸盒,只要剪开四条边就可以了。)
师:这个纸盒没有开口,需要剪开几条边?
学生拿出自己带的对应的学具,动手剪一剪,并集体回答。(这个纸盒,只要剪开七条边就可以了。)
2.剪一剪,说一说。
师:将中接缝处多余的部分剪掉。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指名学生,让其说一说自己的剪法。
师:从刚刚的操作过程与得到的图形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生1:都有三组相同的面,每组中的两个面都不相连。
生2:我剪开的边不同,得到的图形也不同。
……
3.师:你能在剪开后的图形上找到原来纸盒上的6个面吗?
想一想,说一说。
生1:我先确定从“前面”看到的那个面,再围起来看一看“前面”与哪个面相对,那个面就是“后面”。
生2:是的,“前面”与“后面”确定了,那“左面”“右面”“上面”“下面”就可以确定了。
……
教师给予肯定表扬并总结:长方体中,“前面”与“后面”相对,“左面”与“右面”相对,“上面”与“下面”相对。
三、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
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说说你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又学会了什么?
观察物体(2)
      
长方体中,“前面”与“后面”相对,“左面”与“右面”相对,“上面”与“下面”相对。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本节课鼓励学生将动手操作与团队讨论相结合,作为本次课学习的主要方法。我们倡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与同学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避免合作讨论仅仅停留在表面。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团队讨论中检验自己的思路,并丰富其实践经验。
第3课时 练习一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材第4、5页练习一。
1.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长方体与正方体展开后的图形”进行巩固练习,使学生能正确理解。
2.从具体、形象、直观的物体中形成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展开后的图形。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一、复习导入
教师展示书包、玩具等物体,让学生观察物体的前面、侧面、上面。
师: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一样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再把答案写在教材上,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完成“练习一”第3题。
学生先动手操作,再把答案写在教材上,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4.完成“练习一”第4题。
学生先动手折一折,再在教材上圈出答案,之后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一”第5题。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组合图形相同,就是说和组成的图形的相对位置一样。
(2)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并按照题中四个图的方向转一转,再在教材上圈出答案。
(3)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说说你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又学会了什么?
练习一
本节课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长方体与正方体展开后的图形”的理解,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