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四 毫米、分米和千米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教材第51~52页的内容。1.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2.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厘米=10毫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2.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1.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准确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2.能在实际测量中灵活、准确地使用毫米作单位。课件、直尺、数学课本、1分硬币、身份证、纸张若干(每组10张、20张、30张、50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数学课本,提问:同学们,我们想要知道数学课本封面的宽是多少,现在请大家测量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测量后指名回答:发现数学课本封面的宽比18厘米多一些,但又不足19厘米。教师: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为了更精确地表示长度,我们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教学例11.认识毫米。(1)教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发现用厘米不能直接说出数学课本的宽度,那就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测量结果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2)出示直尺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直尺,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看看1厘米中间还有什么?让学生自主观察、小组交流。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3)借助多媒体课件,放大直尺上1厘米的刻度,清晰展示10个小格,让学生直观感受1厘米与10毫米的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2.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教师拿出1分硬币和身份证,告诉学生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1分硬币或身份证,然后轻轻抽出,感受两指之间的距离,并用手比划1毫米的长度。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纠正。3.毫米的应用。(1)测量纸张厚度。学生分小组测量,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10张纸,让学生先捏一捏,估一估厚度,然后再测量。测量后,引导学生推测20张纸、30张纸、50张纸的厚度,小组内交流讨论,指名汇报推测结果。(2)测量数学课本封面的宽。教师强调测量的方法和读数的要点:将直尺的0刻度线与课本封面一端对齐,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学生测量后汇报结果,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是怎样得出的结果。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毫米的认识1厘米=10毫米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测量。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时,感知还不够准确,在实际测量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材第53~54页的内容。1.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2.明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通过观察、测量、比划、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2.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1.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准确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2.能在实际测量和单位换算中灵活、准确地运用分米这个长度单位。课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情境图,教师:请大家观察图片,说说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窗户宽的两种描述:1米90厘米和比2米少10厘米。为了更方便地表示这样的长度,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分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教学例21.认识分米。教师拿出直尺,让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在直尺上看看1分米有多长并引导学生探究1分米和1厘米之间的关系。借助课件,展示直尺上10厘米的长度,强调这就是1分米的长度。同时,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教师总结:10厘米是1分米(dm)。板书:1分米=10厘米2.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1)教师拿出长度为1分米的纸条,让学生观察、触摸,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然后,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纸条两端,感受1分米的距离,接着轻轻抽出纸条,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纠正。(2)教师: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相互讨论,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如杯子的高度、铅笔盒的宽度等。3.米和分米的关系。(1)教师:2个1分米是几分米?3个1分米、5个1分米呢?教师拿出米尺,指名学生上讲台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学生数完后,教师总结并板书:1米=10分米。(2)教师:教室窗户宽1米90厘米,是多少分米?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指名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和结果。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规范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引导学生回顾有哪些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3.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注意比较长度前需统一单位,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5题。教师拿出1元硬币,让学生操作摞硬币,感受1厘米的高度,估计大约多少枚摞在一起高1分米。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分米的认识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测量和单位换算。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时,感知还不够准确,在实际测量和单位换算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测量方法的指导和长度表象的强化训练,同时多提供一些实际测量和应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第3课时 千米的认识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材第55~56页的内容。1.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2.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千米、米等)来描述物体长度或路程。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2.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1.准确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千米的实际长度。2.在实际情境中合理运用千米这个长度单位。课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教师:同学们,你们从图上获取了哪些信息呢?指名回答,对于主动回答的同学给予肯定。教师: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千米吗?1千米又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教学例31.认识千米。教师:情境图中出现的“千米”是比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当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时,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又叫公里。2.认识1千米的长度。(1)教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和交流。组织学生到学校操场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先看一看这段距离,然后亲自走一走。在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数一数走了多少步,看看用了多长时间,并把结果记录在教材第55页的表格中。(2)教师:我们大概感受了100米的距离,那10个100米是多少米呢?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教师小结: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3)教师:我们刚才记录了走100米需要的步数和时间,那走1千米大约需要走多少步?大约要用多少分钟呢?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每组选派代表汇报推算结果。3.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教师展示校园操场示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操场的周长,结合刚才的推算结果,思考绕学校操场走几圈大约是1千米。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1千米长度与操场圈数的对应关系。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指名说说每个标志的意思。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3.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千米的认识1千米=1000米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建立1千米长度表象时,由于实际体验有限,理解还不够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1千米的长度,如组织户外测量活动等,同时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及其应用。第4课时 练习六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材第57~58页的内容。1.学生能准确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清晰阐述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能够根据实际情境,正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填空。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长度单位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熟练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2.准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解决长度相关的实际问题。1.灵活运用长度单位知识,解决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合理估计物体的长度。课件。一、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指名回答。让学生用手势分别表示1分米、1毫米的长度,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教师:这些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逐一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板书:练习六)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1.完成练习六第2题。教师展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纸上写出答案。指名学生回答,说说选择单位的理由。2.完成练习六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比较大小的题目,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六第4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案,明确题目要求是计算拼成的图案每条边的长度,单位是分米。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计算,然后小组内交流方法和结果。4.完成练习六第5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思考出行方式与距离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为小东、小华、小伟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并说明理由。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5.完成练习六第6题。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小明家、小林家和学校的位置关系,以及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在题图上标出小林家的两种位置情况(小林家在小明家和学校之间、小林家在学校东边),然后根据图进行计算。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画的图和计算过程,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6.完成练习六第7题。教师展示景区旅游景点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各景点的位置和路线。让学生先凭直观感觉进行路程估计,然后小组内交流估计的方法和结果。7.完成练习六第8题。课后完成,全班集体交流。8.完成练习六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目中黄彩带、蓝彩带和红彩带之间的长度关系。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如画图、列等式等。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巡视指导。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练习六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但在解决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多提供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进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对于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及时进行强化训练和辅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