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毫米、分米和千米(教案)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 毫米、分米和千米(教案)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 毫米、分米和千米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材第51~52页的内容。
1.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厘米=10毫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2.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1.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准确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
2.能在实际测量中灵活、准确地使用毫米作单位。
课件、直尺、数学课本、1分硬币、身份证、纸张若干(每组10张、20张、30张、50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数学课本,提问:同学们,我们想要知道数学课本封面的宽是多少,现在请大家测量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测量后指名回答:发现数学课本封面的宽比18厘米多一些,但又不足19厘米。
教师: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为了更精确地表示长度,我们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教学例1
1.认识毫米。
(1)教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发现用厘米不能直接说出数学课本的宽度,那就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测量结果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2)出示直尺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直尺,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看看1厘米中间还有什么?让学生自主观察、小组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借助多媒体课件,放大直尺上1厘米的刻度,清晰展示10个小格,让学生直观感受1厘米与10毫米的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
教师拿出1分硬币和身份证,告诉学生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1分硬币或身份证,然后轻轻抽出,感受两指之间的距离,并用手比划1毫米的长度。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纠正。
3.毫米的应用。
(1)测量纸张厚度。
学生分小组测量,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10张纸,让学生先捏一捏,估一估厚度,然后再测量。测量后,引导学生推测20张纸、30张纸、50张纸的厚度,小组内交流讨论,指名汇报推测结果。
(2)测量数学课本封面的宽。
教师强调测量的方法和读数的要点:将直尺的0刻度线与课本封面一端对齐,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学生测量后汇报结果,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是怎样得出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测量。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时,感知还不够准确,在实际测量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
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材第53~54页的内容。
1.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明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通过观察、测量、比划、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1.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准确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
2.能在实际测量和单位换算中灵活、准确地运用分米这个长度单位。
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情境图,教师:请大家观察图片,说说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窗户宽的两种描述:1米90厘米和比2米少10厘米。为了更方便地表示这样的长度,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分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教学例2
1.认识分米。
教师拿出直尺,让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在直尺上看看1分米有多长并引导学生探究1分米和1厘米之间的关系。
借助课件,展示直尺上10厘米的长度,强调这就是1分米的长度。同时,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教师总结:10厘米是1分米(dm)。
板书:1分米=10厘米
2.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
(1)教师拿出长度为1分米的纸条,让学生观察、触摸,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然后,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纸条两端,感受1分米的距离,接着轻轻抽出纸条,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纠正。
(2)教师: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同桌相互讨论,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如杯子的高度、铅笔盒的宽度等。
3.米和分米的关系。
(1)教师:2个1分米是几分米?3个1分米、5个1分米呢?
教师拿出米尺,指名学生上讲台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学生数完后,教师总结并板书:1米=10分米。
(2)教师:教室窗户宽1米90厘米,是多少分米?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指名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和结果。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规范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引导学生回顾有哪些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3.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注意比较长度前需统一单位,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5题。
教师拿出1元硬币,让学生操作摞硬币,感受1厘米的高度,估计大约多少枚摞在一起高1分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测量和单位换算。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时,感知还不够准确,在实际测量和单位换算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测量方法的指导和长度表象的强化训练,同时多提供一些实际测量和应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3课时 千米的认识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材第55~56页的内容。
1.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千米、米等)来描述物体长度或路程。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2.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1.准确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千米的实际长度。
2.在实际情境中合理运用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教师:同学们,你们从图上获取了哪些信息呢?
指名回答,对于主动回答的同学给予肯定。
教师: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千米吗?1千米又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板书:千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教学例3
1.认识千米。
教师:情境图中出现的“千米”是比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当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时,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又叫公里。
2.认识1千米的长度。
(1)教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和交流。
组织学生到学校操场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先看一看这段距离,然后亲自走一走。在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数一数走了多少步,看看用了多长时间,并把结果记录在教材第55页的表格中。
(2)教师:我们大概感受了100米的距离,那10个100米是多少米呢?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3)教师:我们刚才记录了走100米需要的步数和时间,那走1千米大约需要走多少步?大约要用多少分钟呢?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每组选派代表汇报推算结果。
3.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教师展示校园操场示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操场的周长,结合刚才的推算结果,思考绕学校操场走几圈大约是1千米。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1千米长度与操场圈数的对应关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指名说说每个标志的意思。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千米的认识
1千米=1000米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建立1千米长度表象时,由于实际体验有限,理解还不够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1千米的长度,如组织户外测量活动等,同时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及其应用。
第4课时 练习六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材第57~58页的内容。
1.学生能准确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清晰阐述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根据实际情境,正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填空。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长度单位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熟练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准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解决长度相关的实际问题。
1.灵活运用长度单位知识,解决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合理估计物体的长度。
课件。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指名回答。
让学生用手势分别表示1分米、1毫米的长度,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教师:这些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逐一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板书:练习六)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完成练习六第2题。
教师展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纸上写出答案。指名学生回答,说说选择单位的理由。
2.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比较大小的题目,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六第4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案,明确题目要求是计算拼成的图案每条边的长度,单位是分米。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计算,然后小组内交流方法和结果。
4.完成练习六第5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思考出行方式与距离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为小东、小华、小伟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并说明理由。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5.完成练习六第6题。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小明家、小林家和学校的位置关系,以及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在题图上标出小林家的两种位置情况(小林家在小明家和学校之间、小林家在学校东边),然后根据图进行计算。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画的图和计算过程,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6.完成练习六第7题。
教师展示景区旅游景点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各景点的位置和路线。让学生先凭直观感觉进行路程估计,然后小组内交流估计的方法和结果。
7.完成练习六第8题。
课后完成,全班集体交流。
8.完成练习六思考题。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目中黄彩带、蓝彩带和红彩带之间的长度关系。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如画图、列等式等。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练习六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但在解决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多提供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进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对于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及时进行强化训练和辅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