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7 纳税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2.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提升运算能力。3.培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纳税观念,懂得纳税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税收时的专有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教学难点】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理解税率的含义,学会解答有关纳税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一、导入新课课件播放城市照片。师:老师找了我们中国的城市和农村的照片,大家看看多美啊!为了创建这样美丽的环境,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这些投入需要很多钱,可这些钱从哪里来呢?请学生猜测。教师解密:这都是财政部门拨款,财政拨款的钱从哪里来呢?大部分都是靠税收。什么是税收呢?指名读教材97页下面的注释。师:如果没有税收,国家能发展吗?国家的税收政策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根据国家规定,应纳税的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纳税。二、探究新知1.纳税的概念。教学教材97页例7。指名学生读题。教师详细介绍什么是纳税。(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百分比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师:大概了解了纳税的概念,通过读题思考题里的“按纳税销售额的3%缴纳增值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和怎样列式计算。2.理解怎样计算应纳税额。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预设:生1:按20万元的3%计算。用乘法计算。我们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用乘法计算,所以用20×3%。可以把3%化成分数再计算。3%= 20×=0.6(万元)生2:我们小组是把5%化成小数来计算的。20×3%=20×0.03=0.6(万元)师:同学们掌握得真不错。引导学生归纳数量关系式:应纳税部分×税率=应纳税额师: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指举手学生回答。生1:通过学习,我知道应该怎样纳税了。以后我爸爸的服装店要是缴税时,我可以帮他计算。生2:原来学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还能计算出纳税金额。师:真好!不过,每种税收的税率不同,同学们可以课后网上搜下相关知识,多了解有关税收方法的知识。三、巩固练习1.完成试一试。提示:要明确个人所得税=应纳税的部分×对应百分比,然后再计算。2.完成练一练。提示: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简单了解了纳税的知识。有关纳税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同学们应该积极宣传纳税的意义,长大后做一个依法纳税的好公民。五、作业布置练习十六的第1~3题,以及相应课时的练习部分。纳税问题方法一:3%= 20×=0.6(万元)方法二:20×3%=20×0.03=0.6(万元)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与百分数相乘时,可以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者分数。因此,教学例题时学生没有感觉太大难度。不同的是“纳税”对学生来说是新名称,但在教师适时的指导下,学生初步了解了纳税的相关知识。这节课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了怎样计算纳税金额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