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课标要求与核心素养指向(一)新课标要求(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按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及结果与标准的关系;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用统计表呈现分类结果;通过分类活动,初步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学业要求: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通过对比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结果,理解总数不变的规律;在分类与整理中发展数据意识,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分类结果并简单分析数据。教学提示: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如垃圾分类、游戏分组、动物分类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自主选择分类标准并操作实践;通过对比不同分类结果,帮助学生感悟“标准不同,结果不同但总数不变”的数学规律,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二)核心素养指向数学眼光:能从生活场景中发现“分类标准多样性”的现象(如同一群人可按性别、年龄分),抽象出“分类标准影响结果”的本质特征。数学思维:通过对比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结果,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如发现“总数不变”的规律);能有序思考并多角度提出分类方案(如动物可按生活环境、运动方式分)。数学语言:能用“按性别/年龄分”“按形状/得数分”等语言描述分类标准,用“最多/最少”“一共/相差”等语言分析数据;能用简单的统计表(表格)记录分类结果。应用意识: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垃圾分类、活动分组),主动用分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整理书包、统计喜好)。教学目标1.理解“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含义:同一组事物,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如性别、年龄、用途等)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2.能按不同的标准(如性别、生活环境、形状等)对熟悉的事物(游戏参与者、动物、物品等)进行分类,并用表格或简单图示记录分类结果。3.能通过对比不同分类结果,发现“分类标准不同,结果可能不同,但总数不变”的规律。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用表格记录结果;理解不同分类标准下结果的差异性与总数的不变性。难点:自主发现“分类标准不同,结果可能不同,但总数不变”的数学规律,并能迁移应用到新情境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生活中的分类标准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激活“分类”经验,引出“不同标准”的思考。1.问题启发:(展示图片):“小朋友们,你们参加过垃圾分类吗?你知道垃圾可以分成哪几类?(生: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为什么要把垃圾分成不同的类别?”(引导学生说出“保护环境”“方便回收”等)2.追问延伸:教师举例:“如果把我们班的同学分成两组做游戏,除了按‘男生/女生’分,还可以怎么分?”(预设:按高矮、是否戴眼镜、年龄等)3.揭示课题:教师总结:“同一个群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这就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板书课题: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分类,并整理结果!”(二)新知探究:游戏分组中的分类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游戏分组),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分类标准,对比不同结果,理解“标准不同,结果不同但总数不变”的规律。活动1:分两组做游戏(教材第3页例2)1.任务呈现:出示情境图提问:“如果要把这些小朋友分成两组做游戏,可以怎么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可能的分类标准:性别—男/女;年龄—大人/孩子;其他—戴帽子/不戴帽子等)2.学生操作:发放“游戏参与者”卡片学具(每组一套,包含不同性别、年龄的卡通人物),提出要求:“选择一种分类标准(如性别或年龄),把卡片分成两类,再用表格整理每类的人数。”(提示:表格可以自己画,也可以用课本上的空白表)3.展示交流:展示按“性别”分的表格:展示按“年龄”分的表格:提问对比:“两种分法的结果一样吗?(不一样:按性别男生8女生6,按年龄大人7孩子7)但总数都是多少?(14人)这说明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分类标准不同,每类的数量可能不同,但总人数不变)活动2:还能怎么分?(拓展分类标准)1.任务延伸:提问:“除了性别和年龄,还可以按什么标准分这组小朋友?”(预设:按是否戴帽子、是否穿红色衣服、家庭人数(三口之家/四口之家)等)2.小组合作:每组选择一种新标准,用卡片分类并填写表格:3.全班分享:每组汇报分类标准、表格结果,教师引导总结:“无论按什么标准分,所有类别的人数加起来都等于总人数(14人),这就是‘总数不变’的规律!”(三)巩固练习:生活中的分类应用设计意图:迁移分类方法到不同情境(动物、物品、算式),深化对“多标准分类”与“总数不变”的理解。1. 基础练习:衣服与动物分类(教材第4页“做一做”)任务1(衣服):出示上衣和裤子图片,要求:“把衣服分成两类(上衣/裤子),用表格整理数量。”(示例表格:上衣5件,裤子4件;提问:一共有多少件衣服?5+4=9件)任务2(动物):出示动物图(鸟、鱼、猫、狗等),提问:“可以按什么标准分?(如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把结果整理在表格中,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示例:天上飞5种,水里游4种;问题:一共有多少种动物?5+4=9种;或天上飞的比水里游的多几种?5-4=1种)2. 综合练习:调查数据与标志分类(教材第7页“练一练”第3题+第8页“练一练”第4题)任务1(最喜欢的动物):展示统计图(每个●代表1名同学,大熊猫6个●,猫7个●,狗6个●,乌龟3个●,其他8个●),要求:(1)填写表格(最喜欢大熊猫6人,猫7人,狗6人,乌龟3人,其他8人);(2)回答问题:“最喜欢哪种动物的人数最多?(大熊猫6人?需核对数据,根据原题应为大熊猫8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示例:最喜欢猫和狗的一共有多少人?7+6=13人;最喜欢大熊猫的比乌龟的多几人?8-3=5人)任务2(道路交通标志):出示标志图(禁止载货、向左转弯、注意行人等),要求:(1)按形状分(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填写表格(示例:圆形3个,三角形4个,方形2个);(2)按功能分(禁令标志/警告标志/指示标志),填写表格(示例:禁令标志2个,警告标志2个,指示标志5个);(3)提问:“三种标志一共有多少个?(2+2+5=9个)你还能怎么分?”(鼓励学生提出新标准,如颜色—红色/蓝色)3. 拓展练习:算式卡片分类(教材拓展题)任务:出示算式卡片要求:“按卡片的形状分(如长方形/圆形),再按算式的得数分(如得数是6/7/8等),分别整理表格。”(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对比不同标准的分类结果)(四)课堂小结提问引导:“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同一组事物,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可能不同,但所有类别的总数不变;用表格可以清楚地记录分类结果;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按不同标准分类,数学很有用!”)(五)课后作业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七第2题(按不同标准分类并填写表格)。2.实践作业:用方格子或表格统计自己书包里的各种文具数量(如铅笔3支、橡皮2块、尺子1把……),并和家长说一说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六)教学反思需关注学生是否能自主提出多样的分类标准(避免局限于教材示例),鼓励创新思维(如按颜色、图案分)。对于“总数不变”的规律,可通过具体数数(如逐类相加验证)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避免抽象讲解。结合生活实例(如家庭垃圾分类、班级活动分组)深化应用意识,落实“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设计说明 :本教案以“生活问题—探究发现—应用迁移”为主线,落实新课标“数据意识”“应用意识”核心素养要求,通过多情境操作与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及数学规律,培养有序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