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 逐层分类与整理课标要求与核心素养指向(一)新课标要求(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按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逐层分类(二次或多次分类),并统计每类的数量;进一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用表格清晰呈现多层级分类结果;通过分类活动,感悟分类标准的选择与数据整理的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业要求: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逐层分类(如先按形状分,再按颜色分),并通过对比不同层级的分类结果,理解分类的层次性与数据的关联性;在分类与整理中发展逻辑思维和有序操作能力,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多层级分类的过程及结果。教学提示: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如扣子整理、卡片分类、图形归类等),引导学生从单一标准分类逐步过渡到多标准逐层分类;通过小组合作与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观察特征—选择标准—逐层分类—记录结果—分析数据”的完整过程,培养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核心素养指向数学眼光:能从物体的多个特征(如形状、颜色、扣眼数量等)中发现可分类的属性,抽象出“逐层分类”的必要性(即同一层级分类后,下一层级可基于新特征继续分)。数学思维:通过逐层分类操作,发展有序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如先按颜色分,再按形状分;或先按形状分,再按扣眼分);能对比不同层级分类结果,理解分类的层次性与数据的关联性(如最终分类总数一致,但层级顺序不同)。数学语言:能用“先按…分,再按…分”“第二次分类的结果是…”等语言描述逐层分类的过程;用表格或图示清晰记录多层级分类结果,并能用“第…类有…个”等语言表述数据。应用意识:感受逐层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整理纽扣、分类文具、统计物品),主动用多标准分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快速找到需要的物品)。教学目标1.理解“逐层分类”的含义:对同一组事物,先按一个标准分类,再对每一类按另一个标准继续分类(可多次进行)。2.能按不同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纽扣、卡片、图形等)进行逐层分类(至少两层),并用表格或图示记录每层的分类结果及数量。3.能通过对比逐层分类结果,发现“无论分类顺序如何,最终分类的总类别数可能相同,且每类数据清晰可查”的规律。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按不同标准对物品进行逐层分类(二次或多次分类),并用表格记录每层结果;理解逐层分类的层次性与数据的关联性。难点:自主发现“逐层分类顺序不同但最终总类别一致”的规律,并能迁移应用到新情境中(如从纽扣分类迁移到文具整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扣子的多特征分类设计意图:从生活常见物品(扣子)切入,引导学生观察多特征,引出“逐层分类”的需求。1.问题启发:展示扣子图片“丽丽不小心打翻了纽扣盒,这些扣子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学生观察后回答:形状不同—圆形/方形;颜色不同—蓝色/红色;扣眼数量不同—1个/2个)2.初步分类尝试:提问:“如果让你整理这些扣子,可以怎么分?”(学生自由发言:按形状分/按颜色分/按扣眼分)3.揭示课题:教师追问:“如果先按一个标准分(比如形状),再对每一类按另一个标准分(比如颜色),这就是‘逐层分类’。(板书课题:逐层分类与整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一层一层地分类,把物品整理得更清楚!”(二)新知探究:纽扣的逐层分类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操作(纽扣分类),经历“观察特征—选择标准—逐层操作—记录结果—对比发现”的全过程,理解逐层分类的意义和方法。活动1:小组合作逐层分类纽扣1.任务布置:发放“纽扣卡片”学具(每组一套,包含圆形/方形,蓝色/红色,1扣眼/2扣眼),提出要求:“先观察扣子的特征(形状、颜色、扣眼),然后小组讨论:可以按什么顺序分类?每一步怎么分?”2.学生操作:小组合作选择一种逐层分类顺序(如:①先按颜色分→②再按形状分→③最后按扣眼分;或①先按形状分→②再按颜色分→③最后按扣眼分),用卡片实际分类并记录每层结果(可用数字标注每类的数量)。3.展示交流:展示不同小组的分类顺序及结果:顺序1:按颜色分(蓝色/红色)→ 每类再按形状分(圆形/方形)→ 每类再按扣眼分(1个/2个)→ 最终分成8类(如蓝色圆形1扣眼、蓝色圆形2扣眼…红色方形2扣眼)。顺序2:按形状分(圆形/方形)→ 每类再按颜色分(蓝色/红色)→ 每类再按扣眼分(1个/2个)→ 最终同样分成8类。提问对比:“不同小组的分类顺序一样吗?(不一样)但最终都分成了几类?(8类)这说明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逐层分类的顺序可以不同,但只要每一步都按明确标准分,最终的总类别数一致)4.小结规律:教师总结:“像这样一层一层地分类,叫做‘逐层分类’。我们可以先按一个标准分,再对每一类按新标准继续分;不管按什么顺序分,只要标准明确,最终都能把物品整理得清清楚楚!”(板书:逐层分类:先按标准A分→再按标准B分→…→最终清晰分类)活动2:发现逐层分类的意义1.问题引导:提问:“逐层分类有什么用?(学生自由发言:更方便找到需要的扣子/更清楚每类的数量)”2.情境应用:出示问题:“如果做一件新衣服需要2粒相同的扣子,有几种选择?”(引导学生观察最终8类扣子:其中7类各有2粒相同扣子,1类只有1粒→所以有7种选择:选任意一类有2粒的扣子)(三)巩固练习:生活中的逐层分类设计意图:迁移逐层分类方法到不同情境(卡片、算式、图形),深化对“多层级分类”与“数据统计”的理解。1. 基础练习:卡片形状与种类的逐层分类(教材第5页“做一做”)任务1:发放卡片学具(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要求:“先按形状分(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再把每类的数量记录在表格中。”(学生操作后展示表格:正方形5个,圆形4个,三角形6个)任务2:提问:“上面的分类结果还可以继续分吗?(可以,比如按颜色分,若卡片有颜色差异)”(若学具无颜色,可引导想象:“如果卡片还有红色/蓝色,可以怎么继续分?”)2. 综合练习:算式与图形的逐层分类(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5题+第7页“练一练”第7题)任务1(算式分类):出示算式(28-4, 30-7, 20-5…),要求:“先按位数分(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再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学生分类后展示:两位数减一位数7个,两位数减两位数4个)追问:“还可以继续分吗?”(引导学生按得数大小分:得数是一位数的/得数是两位数的;或按计算方法分:退位的/不退位的)任务2(图形分类):发放图形卡片(平面:长方形/三角形/圆;立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要求:“先按平面/立体分,再对每一类按形状细分(如平面中的长方形/三角形/圆),记录每类的数量。”(学生操作后展示:平面图形13个[长方形5+三角形3+圆5],立体图形15个[正方体6+长方体3+圆柱体6];进一步细分后,可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一共有几个?长方体比正方体多几个?”→ 引导学生用分类结果计算:5+3=8个,6-3=3个)3. 实践练习:全班同学的分类(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6题)任务:提问:“如果要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可以怎么分?”(学生自由发言:按性别分[男/女]、按座位号分[单号/双号]…)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举手统计、表格记录)表示分类结果,并与同伴交流。(四)课堂小结提问引导:“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逐层分类要注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逐层分类就是按不同标准一层一层地分,可以先按一个标准分,再对每一类按新标准继续分;分类顺序可以不同,但只要标准明确,最终能把物品整理得更清楚;用表格记录结果能让数据更直观!”)(五)课后作业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八第3题(按不同标准逐层分类并填写表格)。2.实践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统计书包里的各种文具数量(先按类别分[文具/书本/其他],再对每一类细分[如文具中的铅笔/橡皮/尺子]),并和家长说一说你是怎样逐层分类的。教学反思需关注学生是否能自主选择多样的逐层分类顺序(避免局限于教材示例),鼓励创新思维(如从颜色→形状→扣眼,或形状→扣眼→颜色)。对于“逐层分类的意义”,可通过实际问题(如“找相同扣子”“统计每类数量”)帮助学生体会其实用性,避免机械操作。结合生活实例(如衣柜整理、超市货架分层摆放)深化应用意识,落实“数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说明 :本教案以“生活情境—操作探究—迁移应用”为主线,落实新课标“数据意识”“应用意识”核心素养要求,通过纽扣、卡片等多情境的逐层分类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多层级分类的方法与意义,发展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