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分数的再认识(二) 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分数的再认识(二) 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教材第65~66页
1.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2.结合制作“分数墙”的活动,认识分数单位。
3.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认识分数的分数单位,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
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解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出示问题:
(1)这些圆的是(  )个。
○○○○  □□□□□□
○○○○  □□□□□□
      □□□□□□
(2)这些正方形的是(  )个。
(3)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作答。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要用到单位,比如5 kg苹果,每千克6元等等。我们数学中也有很多时候要用到单位,比如度量长度、计算面积等。比较两个数大小也要用到它们的计数单位,那么分数作为一种数,它有单位吗?大家猜一猜?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分数,学习分数的计数单位。[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二)]
1.量一量。
剪下教材附页3中图1的纸条,用它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学生剪下纸条,分别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
思考:如果能正好量完,是几个纸条长?如果不能正好量完,该怎样表示长度?
(2)交流测量结果。
生:数学书的宽正好是3个纸条长,数学书的长不够5个纸条长,比4个纸条长多一些。
(3)组织学生讨论探究。
提问:数学书的长不够一个纸条长的部分怎么量,请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尝试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要量剩下的部分,应该把纸条变短。
(4)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引导学生说出:先把纸条对折去量,还是不能正好量完,再把纸条对折一次,正好量完,剩下的大致相当于纸条的四分之一。数学书的长是4个纸条的长度再加个纸条的长度。
师:测量时,当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创造新的长度单位,用分数表示。
2.想一想。
出示“分数墙”,填一填,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动手画一画,填一填。教师巡视,提示学生可用纸条折一折,找一找规律,进一步理解。
学生汇报发现:
(1)“分数墙”从上面数第1行是1,这是把1行的长度当作整体;第2行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第3行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下面依次类推。
(2)把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它就包含了几个几分之一。
(3)把整体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即>>>>…
(4)2个是1,3个是1,4个是1,…
3.认一认。
师:“分数墙”上的分数有什么特点?
生:分子都是1,都是把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后取其中的1份。
归纳:像,,,,,…这样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师:你能举出一些分数单位吗?
学生举例。
师:大家想一想,有没有最大的分数单位?有没有最小的分数单位?
学生结合“分数墙”回答:有最大的分数单位,是,没有最小的分数单位。
本节课学生认识了分数的分数单位,理解了分数单位的意义,知道了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1.教材第66页“练一练”第3,4题。
2.选用相应单元的练习部分。
分数的再认识(二)
——分数单位
像,,,,,…这样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本节课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认识到量物体不够整长度时,可以把纸条对折再对折来量,以此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地交流,互相启发、学习,加深了对分数单位的认识,理解了分数单位的意义,知道了分子为1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