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西师大版二上1.6《探索数字规律与减法算式规律》(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西师大版二上1.6《探索数字规律与减法算式规律》(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10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会整数加减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聚焦“10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100以内不退位减法基础上的延伸。教材以校园生活(操场活动、班级领乒乓球、高楼层数比较等)为情境载体,通过“还剩多少个乒乓球”“高楼层数差”等问题,引出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借助小棒操作、竖式计算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的算理,同时安排连减及解决问题的内容,注重知识的应用与拓展,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100以内数的运算体系中关键的组成部分。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已有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对减法运算意义有一定理解,但面对100以内退位减法,尤其是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概念的理解和操作易出现困难。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小棒、计数器等直观学具辅助理解算理较为有效,但将直观操作转化为抽象竖式计算时,可能存在数位对齐、退位标记遗漏等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对题意的理解、选择正确运算方法也需进一步引导,需要通过丰富实例和练习,逐步提升运算技能与应用意识。
二、单元目标拟定
1.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理解“退位”算理。
2.学会连减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准确计算相关式子。
3.能运用100以内退位减法知识,解决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小棒操作、竖式推导等活动,经历退位减法算理的探究过程,培养动手实践、抽象概括能力。
5.借助观察、比较算式,发现减法运算规律,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6.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理解100以内退位减法(含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竖式计算。
2.运用退位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明确数量关系,选择合适方法列式计算。
(二)教学难点
1.借助操作活动理解100以内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2.解决实际问题时,清晰分析复杂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2022版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要求第一学段能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可见,运算能力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之重。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特点如下:
1.情境贯穿,贴近生活
以校园场景(操场、教室、图书馆等)为主线,将退位减法知识融入“领乒乓球”“高楼层数比较”“买文具找零”等生活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习动力,便于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减法意义。
2.算理直观,方法多样
注重通过直观学具操作理解算理,如计算34-6时,展示“拆捆成十、个位相加再减” 的过程,同时呈现口算分步(14-6=8,20+8=28)、竖式计算的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算,体现算法多样化与算理可视化。
3.梯度递进,注重应用
知识编排从简单到复杂:先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34-6),再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32-19),接着连减(50-30-14),最后解决实际问题与找规律。逐步拓展运算难度,强化知识应用,培养学生从数学运算到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迁移。
4.互动探究,渗透思维
设置“议一议”“摆一摆”“课堂活动”等环节,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探究算理算法、减法规律(如算式中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变化),渗透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思维方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代数 10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1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1
解决问题 1
连减运算的实际应用 1
100以内加减法应用 1
探索数字规律与减法算式规律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1.1《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目标: 熟练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能准确口算、竖式计算。 探究1:探究算理,理解退位 → 探究2:课堂活动 → 探究3:灵活应用 → 1.能用摆小棒和竖式计算34-6,理解“从十位退1作10”。 2.能利用“摆小棒”说出30-7和45-8的计算过程。 3.能利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找出校园里的退位减法问题。
1.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目标: 能够熟练、准确地进行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探究1: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 探究2:对比梳理,明确算理 → 探究3:课堂活动 → 探究4:生活应用 → 1.能用摆小棒和竖式计算32-19,并会验算。 2.能找出“32-19”和“32-9”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通过摆小棒计算36-8,学会运用退位算理快速判断差的十位上的数。 4.能利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解决问题》 目标: 能从家庭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用退位减法解决年龄差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探究1:解决 “小英比爸爸小多少岁” → 探究2: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 探究3:灵活应用 → 1.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正确计算。 2.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 3.能利用退位减法灵活解决年龄问题,明确“年龄差不变”。
1.4《连减运算的实际应用》 目标: 能够熟练、准确地进行100以内连减运算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理解连减运算的顺序和算理。 探究1:探究连减运算顺序与方法 → 探究2:课堂活动 → 探究3:灵活应用 → 1.能用分步口算、竖式等多种方法计算连减算式。 2.能通过摆小棒的过程列出连减算式。 3.能利用连减灵活解决图书馆剩书、苹果剩余问题。
1.5《100以内加减法应用》 目标: 熟练运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计算技能;能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出多样化数学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解决。 探究1: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 探究2:开放应用与合作 → 探究3:课堂活动 → 探究4:灵活应用 → 1.能用加减法解决“求总数”和“求数量差”的问题。 2.能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 3.能在玩中运用加减法解决“谁比谁多”“一共多少”的问题。 4.能用连加解决问题、编“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故事题。
1.6《探索数字规律与减法算式规律》 目标: 通过观察数字序列和减法算式的变化,归纳总结出规律。 探究1:探索数字规律 → 探究2:探索算式规律 → 探究3:课堂活动 → 探究4:灵活应用 → 1.能计算相邻数的差,明确“依次递减”的规律,并运用发现的规律填空。 2.能发现横向、纵向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填数。 3.能运用“计算相邻数的差”的方法找规律。 4.能在变化中抓住规律的本质,提升灵活运用规律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探索数字规律与减法算式规律》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探索数字规律与减法算式规律》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归纳数字及算式规律的过程,理解简单的数字排列规律和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数学问题,提高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规律性。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培养观察、思考、总结的习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材分析 教材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数字序列的规律探索,二是多组减法算式的规律探究。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发现数字依次递减的规律及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变化时差的变化规律,是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运算的拓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 。教材在编排上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直观的数字序列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简单的递减规律,再通过多组减法算式,让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不同角度观察,总结出更复杂的规律。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简单的数字规律有初步感知,但对于更具逻辑性和抽象性的规律,理解和归纳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具备一定的观察和简单推理能力,但在分析复杂规律时,需要教师引导,将直观观察与抽象思维相结合,逐步总结出规律。学生对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规律探索活动感兴趣,喜欢通过自主观察、小组合作交流来发现规律,但在总结规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上,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学习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观察数字序列和减法算式的变化,归纳总结出规律,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2.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计算和推理,巩固100以内加减法运算,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增强运算能力。3.从具体的数字和算式中抽象出规律,理解规律的本质特征,发展数学抽象能力。4.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新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数字序列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规律填出括号里的数。
教学难点 探究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变化规律,包括横向和纵向的规律,能运用规律快速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算一算,连一连。2.你知道蜜蜂采的是几号花吗?填一填。注:在填空前先找规律,然后根据规律填写即可。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个充满“奥秘”的数学世界!课件出示: 师:在生活里,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有规律的事物,像路边的路灯排列、楼梯的台阶数,数学里的数字和算式也藏着好多规律呢。不信?咱们先看一组数字。 学生独自观察。 列举“路边路灯排列、楼梯台阶数”等生活中常见的规律现象,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知 “规律” 并非抽象概念,而是真实存在于身边,为后续理解数学中的规律奠定认知基础。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探索数字规律课件出示:填一填,说一说。83,74,65,56,( ),( )。师:大家仔细瞧瞧,这些数字是怎么变化的,能不能找到它们的规律,开启今天的 “找规律之旅”呢?师:观察上面的数,你有什么发现?师:相邻两个数之间是怎么依次减少的?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师巡视指导,然后提问:谁来分享你的发现?师:太厉害啦!你是怎么算出来减少9的?师:对啦,通过计算相邻两个数的差,找到了规律。那按照这个规律,后面两个括号里的数是多少呢?师:大家同意吗?师:咱们找数字规律时,就可以像这样,先观察相邻数的变化,通过计算差来找规律。这组数字是依次递 9,特别有规律。 学生好奇观察,尝试找规律。 学生:这些数依次减少。学生观察、交流。学生:我发现83到74,减少了9;74到65,也减少了9;65到56,还是减少了9,所以规律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少9。学生:83-74=9,74-65=9,65-56=9。学生:56-9=47,47-9=38,所以括号里填47和38。学生齐说:同意! 以一组递减数字为载体,通过提问“数字是怎么变化的”,引导学生聚焦相邻数的关系,培养观察的有序性。鼓励学生计算相邻数的差,明确“依次递减9”的规律,让学生掌握“算差找规律”的基本方法,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通过“后面两个括号里的数是多少”的提问,让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检验对规律的理解,强化 “观察——计算——总结——应用” 的思维链条。
探究2:探索算式规律师:接下来看这些有趣的算式。课件出示:观察算式,再算一算。38-17=21 38-18=20 38-19=19 38-20=1837-17=20 37-18= 37-19= 37-20=36-17=19 36-18= 36-19= 36-20=师:这里有好多减法算式,咱们先横着看,再竖着看,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然后提问:哪个小组先分享横着观察的发现?师:总结得太到位啦!横着看,每一排被减数不变,减数每次加1,差就每次减1。那竖着看呢?又有什么发现?师:太会观察啦!竖着看,每一列减数不变,被减数每次减1,差也每次减1。现在根据找到的规律,把课本上的空填一填。大家快速填完,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 学生自主观察1分钟,然后小组交流。学生:我们看第一排算式,被减数都是38,不变,减数依次是17、18、19、20,每次增加1,差依次是 21、20、19、18,每次减少1;第二排被减数37,不变,减数同样依次加1,差依次减 1。第三排也是这样。学生:我们看第一列,被减数依次是38、37、36,每次减少1;减数都是17,不变,差依次是21、20、19,每次减少1;第二列被减数38、37、36,减数都是18,差是20、19、18,也是被减数减1,减数不变,差减1。学生填空、检查,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横向、纵向观察减法算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被减数不变,减数加1则差减1”“减数不变,被减数减1则差减1” 的规律,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算式中各部分变化的关联性。让学生根据规律填数并互相检查,既巩固规律的应用,又通过同伴互动强化理解,让抽象的规律通过具体计算落地。
探究3:课堂活动师:接下来看课堂活动的找规律题。课件出示:找规律。师:这组数字排列有什么规律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旁边同学说一说。师:谁来分享你的发现?师:对不对呀?大家算一算。师:那按照这个规律,后面接着的数是多少?师:非常好!通过计算相邻数的差,找到了递增7的规律。小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找了数字和算式的规律,不管是数字依次递减、递增,还是算式里被减数、减数变化引起的差的变化,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找规律:先观察一组数或算式中各个数的变化情况,计算相邻数的差,看看是增加还是减少相同的数,从而确定规律。以后遇到找规律的题,就可以用这个方法! 学生观察、交流。学生:我发现20到27增加了7,27到34也增加了7,34到41还是增加了7,所以规律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7。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反馈:27-20=7,34-27=7,41-34=7,确实是每次增加7。学生:41+7=48,48+7=55,所以后面是48、55。 通过新的数字排列题,让学生独立运用 “计算相邻数的差” 的方法找规律,检验对规律探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实现从“学方法”到“用方法” 的过渡。梳理“观察变化——计算差—— 确定增减规律”的通用步骤,帮助学生构建找规律的思维模型,提升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
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探究4:灵活应用师:小朋友们,咱们刚找到83、74、65、56…依次减9的规律。现在老师变一变,看这组新数。课件出示:95,86,77,( ),( )师:谁能快速找出规律填数?师:对啦!那要是数字是递增规律,比如12,21,30,( ),( ),又怎么找?小组讨论。课件出示:12,21,30,( ),( )师:太会举一反三啦!不管递增、递减,只要算准相邻数的差,规律就找出来了。咱们再看算式规律,原来的算式被减数从38开始往下减1,现在老师把被减数改成从45开始,减数从12开始每次加1,大家能写出算式、找规律吗?先自己写一排,然后同桌互相说规律师巡视指导,然后提问:谁来说说?师:完全正确!那要是减数不变,被减数从50开始每次减2,比如50-10,48-10,46-10,规律又怎么样的?课件出示:50-1048-1046-1师:厉害!不管怎么变,抓住 “谁不变、谁变化、变化了多少”,规律就逃不掉。 学生:相邻两个数差是9!95-86=9,86-77=9,规律是后数比前数少9,所以77-9=68,68-9=59。学生:12到21增加9,21到30也增加9,规律是后数比前数多9,所以30+9=39,39+9=48。学生独自写算式,找规律。学生:我写的45-12=33,45-13=32,45-14 =31,45-15=30。规律是被减数45不变,减数每次加1,差每次减1。学生独自完成,然后反馈:差依次是40,38,36,规律是减数10不变,被减数每次减2,差也每次减2。 通过 “递减改递增”“被减数/减数变化方式调整” 等变式题,让学生在变化中抓住规律的本质,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被减数每次减2,减数不变”等复杂变式,引导学生聚焦“谁不变、谁变化、变化多少”,深化对“规律是变量与不变量关系”的认知,提升灵活运用规律的能力。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找规律填数。(1)72,63,54,( ),( ),这组数字是( )(填“递增”或“递减”)规律,相邻两个数的差是( )。(2)15,23,31,( ),( ),这组数字是( )(填“递增”或“递减”)规律,相邻两个数的差是( )。 2.看算式找规律,把空填完整。50 11=39 42 18=2450 12=38 40 18=2250 13=( ) 38 18=( )50 14=( ) 36 18=( )3.超市收银台排队结账,第1位顾客买了3件商品,第2位买了5件,第3位买了7件,按照这样的规律,第 4 位顾客买( )件商品,第 5 位买( )件商品。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并用算式表示相邻两位顾客购买商品数量的变化。4. 小明每天存零花钱,第一天存20元,之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存7元,第五天存多少元? (结合规律解决)5.下面是一个数字金字塔,仔细观察它的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找规律的关键就是观察变化、计算差值、确定重复模式。希望同学们课后多观察生活中的规律,用今天学的方法探索更多数学奥秘! 学生1:我找到了数字的递减规律。 学生2:我还发现了算式里横着、竖着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探索数字规律与减法算式规律 数字规律:后数比前数少9算式规律:(1)横着看:被减数不变,减数+1,差-1(2)竖着看:减数不变,被减数-1,差-1方法:观察变化→计算差值→确定重复模式→验证规律,确定后续数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找出下列数列的规律,并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1)5,10,15,( ),( ),30(2)20,18,16,( ),( ),10(3)3,6,12,( ),( ),96(4)1,4,9,16,( ),( )(5)2,4,8,14,( ),( )2.观察下面的算式,找出规律,再计算。(1) 20-1=19 (2)15+1=1620-2=18 15+3=1820-3=17 15+5=20 20-4=( ) 15+7=( ) 20-5=( ) 15+9=( )能力提升:1.小明爬楼梯回家,从1楼到2楼走了18级台阶,从2楼到3楼走了16级台阶,从3楼到4楼走了14级台阶。照这样,从4楼到5楼会走( )级台阶,从5楼到6楼走( )级台阶。写出相邻楼层台阶数的差,总结规律。2.园丁浇花,第1盆花浇了200毫升水,第2盆浇了180毫升,第3盆浇了160毫升。第4盆浇( )毫升,第5盆浇( )毫升。用减法算式说明水的用量是怎么变化的,找出规律。拓展迁移:设计一组有规律的数字,藏在 “跳绳计数、水果摆放数量” 等生活场景里,让家人猜规律,然后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 本次“找规律”教学围绕数字和算式规律展开,通过“观察——计算——总结——应用”的环节,引导学生掌握“算差找规律”的方法,注重思维过程的暴露与方法的迁移。优点在于:通过多维观察和变式训练,让学生深刻理解规律的本质;课堂活动与同伴互动增强了参与感,使抽象规律变得具体可感。不足在于:部分学生对“相邻数差”的计算准确性不足,影响规律判断;复杂变式中,少数学生难以快速锁定变量关系。后续需加强基础计算练习,设计梯度更缓的变式题,帮助学生逐步突破思维难点,让规律探究更扎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