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00以内加减法应用》教学设计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一单元课题 《100以内加减法应用》 课时 一课时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学生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求和、求差”的实际问题,理解加减法的现实意义。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培养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 “观赏鱼”“抓棋子” 等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合作交流能力。教材分析 教材以“观赏鱼”和“抓棋子”两个生活情境为载体,巩固100以内加减法的应用。“观赏鱼”包含求和(如两种鱼总数)、求差(如两种鱼数量对比)及自主提问题;“抓棋子”聚焦加减法在数量比较、总数计算中的应用,是对加减法知识的综合实践,强化“数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教材在编排上先以直观的观赏鱼统计图表,引导学生提取信息、解决常规加减问题,再通过开放的“提出两个数学问题”,拓展思维;“抓棋子”则以对话形式,呈现不同问题类型(比多少、求和),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多样情境中深化加减法应用。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但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仍需提升。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能理解简单数量关系,但分析多元信息、自主构造问题时,易出现思路狭窄或表述不清的问题,需借助情境引导和方法示范。学生对“观赏鱼”“抓棋子”等趣味情境兴趣浓厚,喜欢通过操作、交流学习,但专注度易受干扰,需要明确任务和及时反馈。核心素养目标 1.熟练运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计算技能,提高运算准确性与速度。2.能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出多样化数学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解决,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3.感受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统计数量、比较多少),主动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建立数学与生活的关联。4.通过“观赏鱼数量统计”,初步感知数据整理与分析的过程,体会数据中蕴含的数学信息。教学重点 掌握从“观赏鱼”“抓棋子”情境中提取信息的方法,正确列式解决“求和、求差”问题。教学难点 能自主提出两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规范解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采花蜜。(连线)2.看图列式。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今天的课堂上来了一群非常可爱的小伙伴,想知道它们是谁吗?课件出示:小小金鳞侠,游在玻璃家,数数有多少,加减全靠它!(打一动物)师:对啦,是观赏鱼!看,水族箱里有各种各样漂亮的鱼,每种鱼的数量都不一样,这里面藏着好多数学问题呢!课件出示:师:咱们就一起当一回“数学小侦探”,从这些观赏鱼里找出数学秘密,解决问题,好不好?板书课题:100以内加减法应用 学生:想。 学生独自猜一猜:观赏鱼。学生:好。 结合低年级学生对猜谜和小动物的兴趣,迅速集中注意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解谜的乐趣中自然进入学习状态。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用加减法解决问题课件出示:观赏鱼师:先看第一个问题。课件出示:(1)和一共有多少条?师:你能从表格里能找到它们的数量吗?师:求一共有多少条,用什么运算?为什么?师:说得真好!那算式怎么列?师:24+17等于多少?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算。师巡视指导,并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然后提问:谁来分享你的方法?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展示: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计算结果,把算式填到课本上。师:接着看第二个问题。课件出示:(2)比多多少条?师:你能从表格里能找到它们的数量吗?师:求多多少条,用什么运算?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师:所以算式是……?师: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师:谁来说说?展示:师: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计算结果,把算式填到课本上。 学生:有24条,有17条。学生:用加法计算,因为求一共有多少条,是把两种鱼的数量合起来。学生:24+17。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学生:我先算20+10=30,4+7=11,再算,30+11=41。学生:我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4+7=11,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个位写1;十位2+1+进的1=4,所以结果是41。学生完善算式,并和老师一起口答。学生:有24条, 有6条。学生:用减法计算,用多的数量减去少的数量。学生: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计算。学生:算式是24 6。学生独自计算。学生1:把24分成10和14,先算14-6=8,再算10+8=18。学生2:我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4-6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 10,14-6=8,十位2退1剩1,所以结果是18。学生完善算式,并与老师一起口答。 以观赏鱼数量为载体,结合表格数据引导学生提取信息,让问题解决有具体数据支撑,降低抽象性。通过“求总数”和“求数量差”两个基础问题,分别对应加法和减法的核心意义,帮助学生巩固 “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用减法” 的基本逻辑。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24+17和24-9,如口算拆分、竖式计算等,尊重个体计算习惯,在交流中拓宽思路,同时强化加减法的计算技能,为后续复杂问题解决奠定基础。探究2:开放应用与合作师:现在到了最有趣的环节了,要自己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解决。课件出示:(3)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解决。师:小组先讨论讨论,看看能从这些观赏鱼数量里,提出像加法、减法的问题,比一比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新颖又能正确解决!师参与引导,鼓励从不同鱼的组合、不同运算角度思考,如三种鱼的和、两种鱼的差对比等。师: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你们的问题和解答?反馈:①和一共有多少条?6+9=15(条)②比多多少条?24-9 = 15(条)……师:简单清晰,很好!还有不同问题吗?师:你们是怎么计算出结果的?师:大家不仅提出了连加的问题,挑战了自己,还计算正确,太棒啦!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精彩的数学问题,有加法、减法、连加,还能正确解决,说明大家不仅会发现问题,还能运用学过的运算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是数学在生活里的魅力!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集体交流。学生:我们提的是四种鱼一共有多少条?算式是24+17+6+9=56(条)。学生:先算24+17= 41,再算41+6 =47,最后算47+9=56。 通过“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小组合作形式促进思维碰撞,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与表达,提升合作能力。鼓励提出连加等问题,突破单一加减的局限,拓展加减法的应用场景,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的多样性,深化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探究3:课堂活动师:接下来,我们玩一个课堂活动——抓棋子。课件出示:抓棋子师:读一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师: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自己计算这两个问题,写在课本上。师:谁来说说结果?展示:(1)小丽比小东多抓了几颗?21 16=5(颗)(2)小丽和小东一共抓了多少颗?21+16=37(颗)师:完全正确!现在你能照样玩一玩抓棋子的游戏?同伴合作玩一玩。师巡视指导,并选取几组学生展示反馈。师:通过抓棋子的生活情境,又巩固了加减法的应用,大家要记住,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用到数学知识。 学生:小丽抓了21颗,小东抓了16颗。学生1:小丽比小东多抓了几颗?学生2:小丽和小东一共抓了多少颗?学生独自完成。学生自由说说。同伴两人合作玩游戏。 “抓棋子” 游戏将数学问题与操作活动结合,让学生在玩中运用加减法解决“谁比谁多”“一共多少”的问题,增强学习趣味性,同时巩固加减法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伴合作玩游戏并解决问题,在互动中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提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抽象的运算在具体活动中落地。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探究4:灵活应用师:刚刚咱们在观赏鱼的情境里,学习了加法求总数、减法求数量差。先快速回顾下,观赏鱼中每种鱼的数量,谁来说说?师:非常好!那咱们就用这些数据,开启接下来的变式挑战!咱们之前算的是两种鱼的和,现在难度升级,算三种鱼一共有多少条,课件出示:、和一共有多少条?师:谁能列出算式?师:怎么计算呢?可以分步算,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加上第三个数。大家试试,然后分享过程。师:厉害!现在请小朋友们发挥创意,根据观赏鱼的数量,编一道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故事题,比如 “水族馆先放进一些鱼,又放进一些,后来捞走一些,现在有多少条” 。小组合作编题,然后互相解答。展示:(1)水族馆原有24条 ,又放进12条,后来捞走6条,现在有多少条?24+12-6=30(条)(2)水族馆有24条,17条,游客买走了9条,又买走了6条,还剩多少条? 24+17-9-6=26(条)……师:编得很有生活感!通过编题,大家更清楚加减法在实际情境里的灵活运用了。 学生:观赏鱼里有24条,有17条,有6条,有9条。学生:24+17+9。学生独自计算,然后反馈:先算24+17=41,再算41+18=59。学生分小组合作编题并解答。 从“两种鱼的和”升级到“三种鱼的和”,引导学生用连加解决问题,拓展加减法的应用层次,培养分步计算的逻辑思维。通过编“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故事题,让学生在创造情境的过程中,理解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综合运用,提升知识迁移能力。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1.算一算,填一填。 2. (1)买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一共需要多少元? (2)买一个篮球比买一个足球多用多少元?3.张老师有90元钱,她买了2个排球,还剩多少钱?4.一年级有93人去春游,租了两辆大客车。还有几人没有上车?5.明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36页,第二天看了27页,第三天应该从多少页看起?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就能发现好多数学乐趣!回家后,也可以和家人玩一玩抓棋子、数物品数量的游戏,考考他们数学问题! 学生1:我学会了用加法求总数、用减法求数量差。 学生2:我还会自己提出了各种数学问题并解决。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板书设计 100以内加减法应用 24+17=41(条) 24-6=18(条) 加法求总数、减法求数量差。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业设计(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1.用竖式计算。47+36= 80-39= 23+16+56= 70-26-34=2.每人1瓶水,还剩多少瓶水?能力提升:1.一(1)班有45人需要视力检查,已经检查了29人,其中6人近视,还有多少人没有检查?2.(1)①号车和③号车共有多少辆?(2)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拓展迁移:观察家里一天的生活,记录2个用到加法的场景和2个用到减法的场景,用算式表示并计算,简单写清楚场景描述。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围绕“用加减法解决问题”展开,通过观赏鱼、抓棋子等情境,从基础应用到开放探究,层次清晰。优点在于注重联系生活,以具体数据和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提取信息、解决问题、自主编题中深化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小组合作和开放问题设计有效激发了学习主动性。不足在于:部分学生编题时对“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逻辑把握不准,情境与运算的关联性较弱;连加计算中,少数学生分步计算的顺序容易混淆。后续需加强编题指导,通过示例明确情境与运算的对应关系,同时强化连加分步计算的专项练习,关注学生思维的连贯性,让教学更贴合学生认知水平。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0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10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与算法,会整数加减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聚焦“10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100以内不退位减法基础上的延伸。教材以校园生活(操场活动、班级领乒乓球、高楼层数比较等)为情境载体,通过“还剩多少个乒乓球”“高楼层数差”等问题,引出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借助小棒操作、竖式计算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的算理,同时安排连减及解决问题的内容,注重知识的应用与拓展,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100以内数的运算体系中关键的组成部分。(三)学生认知情况学生已有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对减法运算意义有一定理解,但面对100以内退位减法,尤其是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概念的理解和操作易出现困难。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小棒、计数器等直观学具辅助理解算理较为有效,但将直观操作转化为抽象竖式计算时,可能存在数位对齐、退位标记遗漏等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对题意的理解、选择正确运算方法也需进一步引导,需要通过丰富实例和练习,逐步提升运算技能与应用意识。二、单元目标拟定1.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理解“退位”算理。2.学会连减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准确计算相关式子。3.能运用100以内退位减法知识,解决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小棒操作、竖式推导等活动,经历退位减法算理的探究过程,培养动手实践、抽象概括能力。5.借助观察、比较算式,发现减法运算规律,培养归纳推理能力。6.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三、关键内容确定(一)教学重点1.理解100以内退位减法(含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竖式计算。2.运用退位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明确数量关系,选择合适方法列式计算。(二)教学难点1.借助操作活动理解100以内数退位减法的算理。2.解决实际问题时,清晰分析复杂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整合指导思想定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2022版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要求第一学段能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可见,运算能力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之重。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特点如下:1.情境贯穿,贴近生活以校园场景(操场、教室、图书馆等)为主线,将退位减法知识融入“领乒乓球”“高楼层数比较”“买文具找零”等生活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习动力,便于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减法意义。2.算理直观,方法多样注重通过直观学具操作理解算理,如计算34-6时,展示“拆捆成十、个位相加再减” 的过程,同时呈现口算分步(14-6=8,20+8=28)、竖式计算的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算,体现算法多样化与算理可视化。3.梯度递进,注重应用知识编排从简单到复杂:先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34-6),再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32-19),接着连减(50-30-14),最后解决实际问题与找规律。逐步拓展运算难度,强化知识应用,培养学生从数学运算到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迁移。4.互动探究,渗透思维设置“议一议”“摆一摆”“课堂活动”等环节,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探究算理算法、减法规律(如算式中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变化),渗透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思维方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五、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单元数量 1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数与代数 10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1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1解决问题 1连减运算的实际应用 1100以内加减法应用 1探索数字规律与减法算式规律 1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1.1《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目标: 熟练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能准确口算、竖式计算。 探究1:探究算理,理解退位 → 探究2:课堂活动 → 探究3:灵活应用 → 1.能用摆小棒和竖式计算34-6,理解“从十位退1作10”。 2.能利用“摆小棒”说出30-7和45-8的计算过程。 3.能利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找出校园里的退位减法问题。1.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目标: 能够熟练、准确地进行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探究1: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 探究2:对比梳理,明确算理 → 探究3:课堂活动 → 探究4:生活应用 → 1.能用摆小棒和竖式计算32-19,并会验算。 2.能找出“32-19”和“32-9”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通过摆小棒计算36-8,学会运用退位算理快速判断差的十位上的数。 4.能利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3《解决问题》 目标: 能从家庭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用退位减法解决年龄差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探究1:解决 “小英比爸爸小多少岁” → 探究2: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 探究3:灵活应用 → 1.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正确计算。 2.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 3.能利用退位减法灵活解决年龄问题,明确“年龄差不变”。1.4《连减运算的实际应用》 目标: 能够熟练、准确地进行100以内连减运算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理解连减运算的顺序和算理。 探究1:探究连减运算顺序与方法 → 探究2:课堂活动 → 探究3:灵活应用 → 1.能用分步口算、竖式等多种方法计算连减算式。 2.能通过摆小棒的过程列出连减算式。 3.能利用连减灵活解决图书馆剩书、苹果剩余问题。1.5《100以内加减法应用》 目标: 熟练运用100以内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计算技能;能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出多样化数学问题,并运用加减法解决。 探究1: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 探究2:开放应用与合作 → 探究3:课堂活动 → 探究4:灵活应用 → 1.能用加减法解决“求总数”和“求数量差”的问题。 2.能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 3.能在玩中运用加减法解决“谁比谁多”“一共多少”的问题。 4.能用连加解决问题、编“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故事题。1.6《探索数字规律与减法算式规律》 目标: 通过观察数字序列和减法算式的变化,归纳总结出规律。 探究1:探索数字规律 → 探究2:探索算式规律 → 探究3:课堂活动 → 探究4:灵活应用 → 1.能计算相邻数的差,明确“依次递减”的规律,并运用发现的规律填空。 2.能发现横向、纵向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填数。 3.能运用“计算相邻数的差”的方法找规律。 4.能在变化中抓住规律的本质,提升灵活运用规律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西师大版二上1.5《100以内加减法应用》(教案).doc 西师大版二上第一单元《10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