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学习使用显微镜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生物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1 学习使用显微镜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生物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二章 认识细胞
第一节 学习使用显微镜
1.生命观念: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构建“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科学理念。
2.科学思维: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态度责任:
(1)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生物,感受微观世界的生命,从而形成保护生命的意识。
(2)认同显微镜的重要作用,爱护显微镜。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1.教学重点:掌握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从而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学会分析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播放“一滴水里面有什么”的视频,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显微镜我们可以以全新的角度审视任何微小的东西。 1.视频里的“一滴水”中有许多的微生物,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2.如果让你来观察“一滴水”中的微生物,你会怎样操作显微镜呢? 观看视频,并通过比较肉眼看见的水和在显微镜下看见的水的区别,思考问题并回答。
新知探究 一、认识细胞 探究一:视频里的“一滴水”中有许多的微生物,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1.图片展示:   教师口述罗伯特·胡克发现细胞的过程,设疑:“细胞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师生归纳总结: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为人们向微观领域进军打开了大门。   过渡:我们如今使用的显微镜还可以看到更微小的生物,显微镜发展至今,经历了哪些变化呢?   PPT讲解:显微镜的发展史。 小组交流讨论,并结合自身经验作答。 小组交流讨论,并结合自身经验作答。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知探究 二、显微镜的构造 探究二:我们要怎样观察细胞呢? 1.单目显微镜的构造   PPT展示单目显微镜的图片,让学生预习并请同学回答各个结构的名称。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手握显微镜详细讲解显微镜各个结构的功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同时为学生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奠定基础。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自感受一下显微镜的各个结构功能。   注意: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遮光器和反光镜的作用。 2.双目显微镜的构造   PPT展示双目显微镜的图片,让学生预习并请同学回答各个结构的名称。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讲述:双目显微镜与单目显微镜结构基本相同,成像原理是一样的,都以可见光为光源,属于光学显微镜。区别在于它利用的不是自然光,因此不需要我们手动对光,它有开关及光源调节旋钮,操作时需要对光源进行调节。   播放视频:“双目显微镜的构造”,促进学生对双目显微镜的认识。 三、练习使用显微镜 1.单目显微镜的操作提示   教师讲述: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主要有取镜和安放、对光调光、调焦观察、收镜等。 (1)教师PPT讲解实验操作过程,使学生对于规范使用显微镜有整体的认识。 (2)教师示范操作演示给学生看。 观察、思考,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知探究   注意:教师的示范必须做到规范、标准,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看清楚,每一步操作都要问“为什么”并给予解释,由此强调规范操作的必要性。 (3)学生分组尝试。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朗读操作要点并及时纠正错误,另一人按要求进行操作,结束互换。都完成后相互评价。 (4)学生巩固练习。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监督,如果显微镜数量充足,可全体学生分步骤操作。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在取镜和安放、对光调光、调焦观察、收镜等几个环节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检查和纠正,逐一过关。 2.双目显微镜的操作提示   教师讲述:双目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和单目显微镜差别不大,同样主要有取镜和安放、对光调光、调焦观察、收镜等几个步骤;但由于双目显微镜是“双目”的,且有开关及光源调节旋钮,因此我们需要调节两个目镜间距离以适应瞳距,用光源调节旋钮调节视野亮度。 (1)教师PPT讲解实验操作过程。 (2)视频总结双目显微镜操作,使学生对于如何规范的使用双目显微镜有进一步的认识。 3.数码液晶显微镜的操作提示   教师讲述:数码液晶显微镜操作步骤与双目显微镜基本一致,设疑:“既然操作基本一致,数码液晶显微镜有什么不同?”   师生共同总结:数码液晶显微镜可直接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观察到的视野画面,为拍照和录像提供极大便利。   总结数码液晶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使学生对于规范的使用数码液晶显微镜有进一步的认识。 四、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1.写在玻片上的“上”字,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什么?   把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上”字对准通光孔的中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举手回答:视野中看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物像。 2.当看到的物像发生偏移时,怎么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给学生发放“A”字玻片,引导学生按规范操作观察,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向左移动玻片标本,提出问题:“玻片标本向左移动时,视野中的物像向哪个方向移动?说明物像移动的方向和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巡回指导,及时点拨纠正。   学生举手回答:物像向右移动。物像移动的方向和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同向法。 观察后,尝试操作。 观察讨论后,尝试说明。 观察后,尝试操作。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知探究 3.低倍镜转换高倍镜,视野有什么变化?   PPT展示“洋葱鳞片”在低倍镜和高倍镜下的示意图,提问:低倍镜下的“洋葱鳞片”和高倍镜下的“洋葱鳞片”有什么不同?   黑板上手绘表格,请同学思考讨论后上讲台填写。 倍数细胞体积细胞数目视野亮度视野范围低高
  师生根据表格共同归纳总结放大规律: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但细胞体积越大,视野越暗,范围越小。 4.如果显微镜视野中出现污点,如何判断污点在何处?   教师讲述:污点可能存在的地方:玻片上、目镜上、物镜上,提问:“我们如何确认污点位置呢?”   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确认污点位置。   师生共同总结:转动目镜,若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否则不在目镜上;移动玻片,若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玻片上,否则污点不在玻片上;则污点在物镜上。 观察、思考,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
课堂小结    口诀:显微镜操作步骤 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 看完低倍转高倍;九退整理十归箱。 [小组合作]总结本节课知识,绘制思维导图。
第一节 学习使用显微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