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考点梳理与提分训练(讲义)2025-2026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一、思维导学认识平行与垂直平行与垂直 垂线的画法和认识距离利用平行与垂直画图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和各部分的名称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定义梯形 梯形各部分的名称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常见的四边形间的关系二、考点清单1.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2.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3. 过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4.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5.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邻角之和为180度、对角线互相平分。6.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平行的两条边,短的叫上底、长的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两腰。上、下底之间画的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它有无数条。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不可能是直角梯形,直角梯形也不可能是等腰梯形。7.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可以据此制作自动伸缩门。8.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度。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9. 图形的拼组(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4)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5)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6)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三、金题详析例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一个角是90°,则其他三个角是( )角,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 ),它们的相交点叫( )。解析: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答案:直 垂直 垂足例2:下面每个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段各有几对 解析: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第一个图形有3对,第二个图形有2 对。答案:3 2例3:下面图形中最不易变形的是( )解析: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的特性,或叫做“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答案:D例4:下面平行四边形中,AB这个底上的高的长度是( )A.16 厘米 B.23厘米 C.7厘米 D.无法确定解析: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本题中底为AB,则AB边上的垂线段就是AB 边上的高,长度为16厘米。答案:A四、沙场练兵(一)、填一填。1. 如果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那么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2.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和( )。3. 在( )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4. 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都变成直角,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 )形或( )形。5.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同一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 )。6. 过直线外一点能画( )条已知直线的垂线。7. 找一找,填一填。AB和( )平行,AD 和( )平行,AC 和( )平行,AB 和( )垂直,CE和( )垂直,AD 和( )垂直。8. 一个梯形中最多有( )个直角。(二)、选一选。1.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则这两条直线( )A.相交 B.互相垂直 C.互相平行2. 下面图形中的( )具有稳定性。A.正方形 B.梯形 C.三角形3. 在等腰梯形中,互相平行的是( )A.两腰 B.上底和下底 C.腰和底4. 右图中有( )个梯形。A.5 B.7 C.9(三)、画一画。1. 过点 A 画线段BC 的垂线和平行线。2. 以已知线段为上面的边,分别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四)、数学与生活。1. 下图中乌鸦想要衔来这颗小石子,怎么走路线最近 请在图中画出来。2. 菜园在贝贝家的东北面,有一条小河在他家的北面。爸爸想从家修条路到菜园,再从河边修条水渠到菜园,要求修的路和水渠都最短。请你帮贝贝设计一下。○贝贝家3. 为了实现“村村通数字电视”的承诺,市政府决定为幸福村和移民村接通数字电视信号。从哪里接入最省材料呢 请画出来。第五单元考点梳理与提分训练答案一、1. 垂线 垂足2. 平行 相交3. 同一个平面4. 长方 正方5. 互相平行6.17. CD BC(BE或CE) DE BC(BE 或CE 或AD) DC(或 AB) AB(或 DC)8.2二、1. C 2. C 3. B 4. C三、1.2.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