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1.1 按一定的标准分类与整理表格式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1.1 按一定的标准分类与整理表格式 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 按一定的标准分类与整理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起始内容。教材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气球、树叶、蔬菜等实物,引导学生经历分类、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分类方法和简单统计形式,为后续学习统计知识奠定基础,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生活经验,对分类现象不陌生,但此前多是生活层面的感性认知。他们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于将分类与数学统计初步结合,清晰表达分类结果、理解分类整理价值,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需借助直观形象素材,引导他们经历操作、思考过程,逐步掌握知识。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能在生活情境中发现分类需求,识别单一或不同标准下的分类问题(如整理物品、统计数据),并尝试用分类方法解决。 ②知识与技能:掌握按给定标准分类的方法,能用简单方式(如图示、表格)整理和呈现分类结果,理解单一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 ③思维与表达: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建立分类逻辑,能清晰表达分类标准和结果,感悟不同标准下分类的多样性。 ④交流与反思:在小组合作中主动交流分类思路,反思分类过程的合理性,体会分类在整理信息、解决问题中的价值。
思政元素:在分类整理中渗透有序思维,通过整理文具、图书等生活场景,培养条理习惯与责任意识,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渗透生活即数学的应用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按不同标准(形状、颜色等)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能清晰表示分类整理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分类标准的多样性,体会分类整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有序思考习惯。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我们在整理房间、书柜时,都用到了数学知识“分类”。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分类的情境 看来生活中处处有“分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类与整理”。[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1)] 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哪些地方有分类的情境 【预设】学生会联想到超市、书店等。 从现实情境中引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感知分类思想 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有条理生活的好 习惯。
教学环节二:探究与发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1.感知并描述分类的标准。 课件出示教科书P1例1。 你能把这些气球分分类吗?可以怎么分? 教师板书:形状 颜色 2.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分类结果。 请每个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气球图片,先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分别有几个,再把你分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摆一摆,写一写) 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学生作品。 (1)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 展示交流时,要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师:你分了几类?每类有几个? 师:刚才那位同学是分成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要排成一列一列的? 师:能看出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适当完善学生的记录情况(形成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去感受象形统计图直观的特点。 (3)展示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 师:这个同学的记录方法很有创意,我再给它画上一条横线、两条竖线(形成象形统计表)。 师:看看上面一行是什么?下面的3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更喜欢哪种记录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4.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师:虽然大家的记录方法各有不同,但从结果来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预设】学生不一定能准确表达出“分类的结果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记录每种气球的数量、气球的总数来分析,发现按同样的标准分类,分类的结果是相同的。(教师板书) 5.适当渗透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师:刚才我们是按形状分的,还可以怎样分?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结果。 (3)在对比中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教师板书) 【预设】学生多数会选择用图表的方法分类计数,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次分类计数的异同,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学生尝试把这些气球进行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发现气球的形状不同,颜色不同,从而得出分类标准:按气球的形状或颜色分类。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气球图片,先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分别有几个,再把分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预设】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先分再数;②摆(画)象形统计图;③图文结合记录数据(类似于象形统计表)。 学生进行展示交流 【预设】分成三类:花朵形的有3个,心形的有4个,圆形的有5个。 (2)展示象形统计图的方法。边 数 边 画 ( 用 一 个 ○ 表 示 1 个 气 球 )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整齐、清楚、方便”等。 【预设】有的学生通过数一数来比较多少,有的学生会直接比较每列的长短,发现圆形气球最多,花朵形气球最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调整气球的间距引起学生注意,气球必须一一对应排列才能正确比较。 【预设】结合象形统计图来理解,学生能明白:“3”表示第1列花朵形气球的个数,“4”表示第2列心形气球的个数,“5”表示第3列圆形气球的个数。适当引导学生体验用表格的形式记录数据更清楚、更简便。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尝试按其他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来自事物间的不同,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异同,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分类标准。 通过具体的操作,使学生充分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合作交流使学生意识到用图表记录数据的方法更好,体现记录方式多样化的同时,适当优化计数方法。 结合学生分类计数的结果和呈现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感受到“分类的结果相同”,从而体会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类计数,适当渗透在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既巩固了新内容,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环节三:巩固与应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1.按形状分一分,再涂一涂、填一填。 2.把下面的蔬菜分类。 (1)按蔬菜的种类分一分,将结果表示出来。 (2)哪种蔬菜最多 哪种最少 学生思考并完成 通过分一分、涂一涂、填一填,再次巩固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环节四:总结与评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交流收获。 课堂小结,知识和方法双重巩固。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数学书P8第4题。 巩固作业:整理自己的文具(铅笔、橡皮、尺子等),按“用途”分类并画简单示意图。 提升作业:用积木或卡片摆出不同物品,先按自己的标准分类,再和家人交换标准重新分类,比较两种分类的不同。
八、板书设计: 分类与整理(1) 形状 颜色 同一标准下分类的结果是相同的;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生活场景(如整理房间、书柜)导入,激发了学生兴趣,多数学生能掌握按单一标准分类的方法。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标准”的理解模糊,分类时易混淆标准;小组合作中存在分工不清、参与不均的问题。 改进措施:增加实物操作,用颜色、形状、用途等直观标签明确分类标准,对比不同标准的分类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