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 《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教材通过生活中分组做游戏、整理衣服和动物分类等实际情境,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理解分类的意义,掌握分类整理的方法。这部分内容是统计的基础,为后续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和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分类现象,如整理书包、摆放玩具等,但对分类的数学思考和系统整理数据的方法还比较模糊。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通过动手操作、直观体验来学习知识,对有趣的生活情境充满兴趣,教学中需借助具体事例引导他们理解分类思想,掌握分类整理的技能。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需要分类与统计的问题。 ②知识与技能:掌握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和进行简单数量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表。 ③思维与表达:经历分类、统计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能用简单的统计表表达结果。 ④交流与反思:在合作交流中分享统计方法与结果,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习兴趣与反思能力。思政元素:借多样分类标准引导灵活思考,结合整理教室物品、垃圾分类等场景,渗透责任意识与环保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有序生活与社会担当。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类的方法,能根据不同标准分类并整理成表格,理解分类标准与结果的关系。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准确、清晰地表述分类思考过程,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环节一:情境与问题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1.小朋友们,你们参加过垃圾分类吗 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活中的分类知识。[板书课题: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是否参加过垃圾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 学生回答,按一定的标准有序整理就行。 通过垃圾分类的活动,有效地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分类知识的应用价值,既巩固了已有知识经验,又激发了继续探索新知的兴趣。教学环节二:探究与发现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课件出示教科书P3例2主题图。 1.讨论分类标准。 星期天,小朋友们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到公园做游戏。如果要分组做游戏,他们可以怎样分组呢? 【预设】学生会发现人物的年龄、性别、装饰等不同之处,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出分组的标准及选定这个标准的理由,使学生意识到:如果要分成两组做游戏,按大人和孩子分组以及按男、女分组比较合适。 2.选定分类标准,统计分类结果。 那我们就选择其中的两种标准进行分类:按大人和孩子分或按男、女分。(板书)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画,写一写,把分类的结果整理在表中。(课件出示) 按大人小孩分 按男女分 师:表中的数据“8”和“6”分别表示什么?“7”又表示什么呢?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表,你发现了什么?同样是对这些人进行分组,为什么分得的结果不一样呢?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会将两个表分开来看,发现大人多,小孩少,男女一样多;也有的学生会同时观察两个表,对比其中的数据,发现分类计数的结果不一样,或对比其中的文字记录,发现分类的标准不同。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计数的结果也不同。 师: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结果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学情预设】通过计算发现,总人数是相同的。适时渗透“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的思想,但不管怎么分,每种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计数之和是相同的。 师小结:在分类的时候,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但无论怎么分,每种标准下分类结果的计数之和都是相同的。(板书) 3.自定标准分类。 师:同样是这些人,还可以按照怎样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师适时板书) 学生交流后,课件展示分类结果。 师:虽然分类的标准有很多,但在生活中我们还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 学生思考回答:要分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组。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画,写一写,把分类的结果整理在表中。 【预设】“8”表示8个大人,“6”表示6个小孩;“7”分别表示7男和7女。 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思考并回答:同样是对这些人进行分组,为什么分得的结果不一样。 学生思考还可以按照怎样的标准进行分类。 【预设】学生可能想到按照“三口之家、四口之家”标准分为两组,也可以按照“爸爸、妈妈、孩子”分成三组。 从做游戏分组的问题出发,让学生自选分组(分类)标准,经历分类的第一步。 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表的生成过程,使学生感受用它记录分类结果的优势。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类的标准,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到简单的统计表中,继续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和分类统计的过程,认识并理解简单的统计表。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从而体会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通过继续寻找分组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分类标准可有多个,具体选择哪个分类标准应根据实际的要求而定。从而培养学生灵活思考、认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分类的实际意义。教学环节三:巩固与应用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进行分类整理。 1.完成教科书P4“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 2.完成教科书P4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展示。 【学情预设】由于学生对这些动物比较熟悉,学生将这些动物分成两类的困难不大。但在用简单统计表呈现分类结果时,学生可能会在选择分类标准上有一定的困难。对此,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如可以按照行进的方式分为空中飞的与水里游的;也可以按照繁殖方式分为胎生的和卵生的。只要学生能说清楚即可,不要求严格地、完整地说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展示。 有了前面的分类经验,学生会想到按照“上衣、裤子”标准来分类,也可能按照长短来分类,分类标准合理就行。 设计两道练习题,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分类统计的过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教学环节四:总结与评价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发言总结,教师补充完善,强调分类标准多样,结果不同但总数不变,以及分类在生活和数学中的重要性。 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交流收获。 预设1:分类标准不同,结果可能不同, 但总数不变。 预设2:用表格可以看出各种物品数量的 多 少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 课堂小结,知识和方法双重巩固。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整理自己的文具(铅笔、橡皮、尺子、铅笔、橡皮),按“用途”分成“书写工具”和“辅助工具”两类,分别数一数各有多少件。 巩固作业:用表格记录家里的3种玩具(如积木、玩偶、汽车),先按“是否需要电池”分类,再按“材质”(塑料/毛绒)分类,比较两次分类的结果。 提升作业:找一找生活中的物品(如书包里的物品),自己确定两个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记录分类过程和结果,和家人分享分类理由。八、板书设计: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 可以按不同标准分类: 按大人和孩子分 按男、女分 按三口之家、四口之家分 按爸爸、妈妈、孩子分 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但无论怎么分,每种标准下分类结果的计数之和是相同的。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借助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环节,让学生经历分类整理过程。 不足之处:教学中可能存在对部分理解慢的学生关注不足,后续需加强个别指导。 改进措施:进一步拓展分类的复杂情境,提升学生灵活分类和数据分析能力,让分类思想更好地融入学生数学思维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