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数学学科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1课时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SAS”)创设学习场景 实际情境置疑探究归纳探究复习探究类比探究悬念激趣图14-2-1实际情境 小伟作业本上画的三角形的一边被墨迹污损了,他想画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他该怎么办呢 请你帮助小伟想一个办法,并说明你的理由.问题:三角形有六个要素,我们从这个图形中能得到几个要素呢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继而引导学生分析“SAS”能否确定唯一的三角形.[教学提示] 通过污损图形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无法确定三角形的三边,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尽量让学生充分探究“SSA”“AAS”“ASA”能否确定唯一的三角形,注意把握好度,探究出“SSA”不能确定唯一的三角形即可,判定方法“AAS”“ASA”可让学生课后思考.置疑探究 图14-2-21.猜一猜:教师演示:把两根木条的一端用螺栓固定在一起.(1)连接另两端所成的三角形能唯一确定吗 (2)如果将两根木条之间的夹角(即∠BAC)大小固定,那么△ABC能唯一确定吗 2.做一做:(1)用量角器和刻度尺画△ABC,使AB=2 cm,BC=2.5 cm,∠ABC=60°.学生动手画图,然后剪下来,再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带着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验证猜想)(2)将∠ABC的度数换成20°,再试一试,情况会怎么样 通过“猜一猜”和“做一做”,你能归纳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吗 (引入新课)[教学提示] 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得出“边角边”.教师可进一步设计如下问题:(3)画△ABC,使AB=2 cm,BC=2.5 cm,∠ACB=40°.学生动手画图,然后剪下来,再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学生画出的三角形可能有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有钝角三角形),并与学生一起归纳得出:“SSA”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进而强调“SAS”中的角必须是对应相等的两边的夹角.教材母题模型 教材母题——第43页习题14.2第2题如图14-2-3,AB=AC,AD=AE.求证∠B=∠C.图14-2-3【模型建立】解决此类问题要先找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所需的条件,利用“SA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要充分利用公共角或对顶角等相等条件,有时还要注意等式性质的应用.【变式变形】1.如图14-2-4,OA=OB,OC=OD,∠O=50°,∠D=35°,则∠AEC等于 (A) 图14-2-4A.60° B.50° C.45° D.30°2.如图14-2-5,在△ABE中,AB=AE,AD=AC,∠BAD=∠EAC,求证:△ABC≌△AED.[提示:先由∠BAD=∠EAC得到∠BAC=∠EAD,再利用“SAS”证明△ABC≌△AED]图14-2-53.如图14-2-6,AD=AE,∠EAB=∠DAC,AB=AC.求证:∠B=∠C.[提示:证明△ABD≌△ACE]4.如图14-2-7所示,已知AB=AC,∠1=∠2,AD=AE.求证:∠C=∠B.[提示:证明△ABD≌△ACE]图14-2-6 图14-2-7 图14-2-85.已知:如图14-2-8,点D在AC上,点E在AB上,AE=AD,BD,CE相交于点O,连接AO,∠1=∠2.求证:∠B=∠C.证明:在△AEO和△ADO中,∴△AEO≌△ADO(SAS).∴∠AEO=∠ADO(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AEO=∠EOB+∠B,∠ADO=∠DOC+∠C(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EOB+∠B=∠DOC+∠C(等量代换).又∵∠EOB=∠DOC(对顶角相等),∴∠B=∠C(等式的性质).质量评价角度 【评价角度1】 依据“SAS”补充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方法指引:对照“SAS”应具备的三个条件,找出缺少的一个.解题时注意两点:一是挖掘公共边、公共角等图形中的隐含条件,二是注意“SAS”中的“角”是两条对应边的夹角,而非两条对应边中一边的对角.例 如图14-2-9,在△ABC和△DEF中,点B,F,C,E在同一直线上,BF=CE,AB∥DE,请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F,你添加的条件是 AB=DE . 图14-2-9【评价角度2】 利用“SAS”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方法指引:利用全等解决问题的思路:(1)从已知出发,探究要证明的线段或角分别在哪两个三角形中;(2)分解图形——将要证全等的三角形从“复合”图形中分离出来;(3)“移植”条件——将已知转移至图形,再根据已知条件及隐含条件寻求恰当的判定方法.例1 如图14-2-10,点E,F在AB上,AD=BC,∠A=∠B,AE=BF.求证:△ADF≌△BCE.[提示:先由AE=BF得到AF=BE,再利用“SAS”证明△ADF≌△BCE]图14-2-10例2 如图14-2-11所示,AC和BD相交于点O,OA=OC,OB=OD.求证:AB∥CD.图14-2-11[提示:图中隐含对顶角,利用“SAS”证明△AOB≌△COD]【评价角度3】 利用“SAS”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方法指引:先证明与所求角或者线段有关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相等关系,进而求出角度或者线段长.例1 如图14-2-12,已知线段AC,BD相交于点E,AE=DE,BE=CE.图14-2-12(1)求证:△ABE≌△DCE;(2)若AB=5,求CD的长.[答案:(1)略 (2)5]例2 如图14-2-13,点B,F,C,E在同一直线上,AC,DF相交于点G,AB⊥BE,垂足为B,DE⊥BE,垂足为E,且AB=DE,BF=CE.图14-2-13(1)求证:△ABC≌△DEF;(2)若∠A=65°,求∠AGF的度数.[答案:(1)略 (2)50°]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1课时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SAS”)教学过程设计 课题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SAS”) 授课人学习 目标 1.掌握利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学会解决简单的推理问题. 3.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能力及自主合作的精神,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价值.学习 重点 掌握“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习 难点 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授课 类型 新授课 课时教具 三角板、圆规(多媒体课件及几何画板)教学活动教学 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回顾 1.什么叫作全等三角形 答: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作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复习学过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建构奠定基础.活动 一: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课堂引入】 具备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我们从构成三角形的元素——边、角的关系出发,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分别相等,三个角分别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就能判定△ABC≌△A'B'C'(如图14-2-14). 图14-2-14 一定要满足三条边分别相等,三个角也分别相等,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上述六个条件中,有些条件是相关的.能否在上述六个条件中选择部分条件,简捷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我们按照条件由少到多的顺序进行研究. 由已学习的知识提出设问,引发学生自己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知.活动 二: 探究 与 应用 【探究1】 探究满足六个条件中的几个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思考:如果只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那么△ABC与△A'B'C'全等吗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C与△A'B'C'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个(一边或一角分别相等)或两个(两边、一边一角或两角分别相等).你画出的△A'B'C'与△ABC一定全等吗 问题1:当满足一个条件时,△A'B'C'与△ABC全等吗 ①当只有一条边相等时,如BC=B'C',画△ABC与△A'B'C'如图14-2-15: 图14-2-15 ②当只有一个角相等时,如∠B=∠B'=60°,画△ABC与△A'B'C'如图14-2-16: 图14-2-16 答:不能. 问题2:当满足两个条件时,△A'B'C'与△ABC全等吗 ①当一条边和一个角相等时,如∠B=∠B'=30°,BC=B'C',画△ABC与△A'B'C'如图14-2-17: 图14-2-17 ②当有两个角相等时,如∠B=∠B'=30°,∠C=∠C'=50°,画△ABC与△A'B'C'如图14-2-18: 图14-2-18 1.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画法,从操作中体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活动 二: 探究 与 应用 ③当有两条边相等时,如AB=A'B',BC=B'C',画△ABC与△A'B'C'如图14-2-19: 图14-2-19 答:不能. 问题3:当满足三个条件时,△A'B'C'与△ABC全等吗 满足三个条件时,又分为几种情况呢 我们依次讨论:①两边一角;②两角一边;③三边;④三角. 本节我们先探究两边一角. 【探究2】 利用“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思考:如图14-2-20,直观上,如果∠A,AB,AC的大小确定了,△ABC的形状、大小也就确定了.也就是说,在△A'B'C'与△ABC中,如果∠A'=∠A,A'B'=AB,A'C'=AC,那么△A'B'C'≌△ABC.这个判断正确吗 图14-2-20 图14-2-21 如图14-2-21,由∠A'=∠A可知,如果使点A'与点A重合,并且使射线A'B'与射线AB重合,那么射线A'C'与射线AC重合.再由A'B'=AB,A'C'=AC,可知点B',C'分别与点B,C重合.这样,△A'B'C'的三个顶点与△ABC的三个顶点分别重合,△A'B'C'与△ABC能够完全重合,因而△A'B'C'≌△ABC. 结论: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几何语言:如图14-2-22,在△ABC和△DEF中, ∴△ABC≌△DEF(SAS). 图14-2-22 【探究3】 利用“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思考:我们知道,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如图14-2-23,△ABC和△ABD满足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即AB=AB,AC=AD,∠B=∠B,但△ABC与△ABD显然不全等. 图14-2-23 结论: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强调:利用“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角必须是两条相等边的夹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边. 2.使学生认识到“边边角”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只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活动 二: 探究 与 应用 【应用举例】 例1 如图14-2-24,AC=AD,AB平分∠CAD,求证:∠C=∠D. 图14-2-24 证明:∵AB平分∠CAD, ∴∠CAB=∠DAB. 在△ABC和△ABD中, ∴△ABC≌△ABD(SAS).∴∠C=∠D. 例2 如图14-2-25,点C,D在AB上,且AC=BD,AE=BF,AE∥BF.求证:△AED≌△BFC. 图14-2-25 证明:∵AE∥BF,∴∠A=∠B. ∵AC=BD,∴AC+CD=BD+CD, 即AD=BC. 在△AED和△BFC中, ∴△AED≌△BFC(SAS). 变式一 如图14-2-26,CA=CD,∠1=∠2,BC=EC.求证:AB=DE. 图14-2-26 分析:(1)要证AB=DE,可以证明AB与DE所在的 △ABC 和 △DEC 全等; (2)在证明△ABC与△DEC全等时,题目中哪些条件可以直接使用 为什么 (3)在证明△ABC与△DEC全等时,题目中哪些条件不可以直接使用 为什么 但由这个条件可以推出 ∠ACB = ∠DCE ,从而可以用什么方法判定△ABC与△DEC全等 (4)写出证明过程. [答案:(2)条件CA=CD,BC=EC可以直接使用 理由略 (3)条件∠1=∠2不可以直接使用 理由略 可以利用“SAS”判定△ABC与△DEC全等 (4)略] 变式二 已知:如图14-2-27,点A,F,E,C在同一条直线上,AF=CE,BE∥DF,BE=DF. 图14-2-27 求证:AB∥CD. 证明:∵BE∥DF,∴∠BEA=∠DFC. ∵AF=CE,∴AF+EF=CE+EF,即AE=CF. 在△AEB和△CFD中, ∴△AEB≌△CFD(SAS).∴∠A=∠C.∴AB∥CD. 1.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讲例之中,领悟“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会分析推理和规范书写. 2.教师讲例,学生接受式学习,但要积极参与,强化学生对“边角边”判定方法的理解. 3.通过例题及变式,强化学生对“边角边”判定方法的理解.【拓展提升】 例3 如图14-2-28,已知点C在BD上,AB⊥BD,ED⊥BD,且AB=CD,BC=DE,AC是否垂直于CE 为什么 图14-2-28 [答案:AC⊥CE 理由略] 引申:若将△CDE沿CB方向平移,且其余条件不变,如图14-2-29所示的各种情况,则结论AC1⊥C2E还成立吗 请说明理由.活动 二: 探究 与 应用 图14-2-29 [答案:AC1⊥C2E 理由略] 这组提高题是围绕着图14-2-28展开的,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了方法上的迁移. 学生运用所学由浅入深,由一题展开,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同时,也体会到较复杂图形都是由一些基本图形经过几何变换得到的,体会变化中不变的量,提供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突出了“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原则. 1.通过动态形象地演示,使学生发现规律,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借此也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 2.知识的综合与拓展,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活动 三: 课堂 总结 反思 【当堂训练】 1.如图14-2-30,AB=AE,若要直接根据“SAS”判定△ABC≌△AED,则需添加条件: 答案不唯一,如AC=AD (写出一个即可). 图14-2-30 图14-2-31 2.如图14-2-31,AB=DB,BC=BE,若要根据“SAS”判定△ABE≌△DBC,则需要增加的条件是 (D) A.∠A=∠D B.∠E=∠C C.∠A=∠C D.∠ABD=∠EBC 3.某学校计划为新生配备如图14-2-32①所示的折叠凳.图②是折叠凳撑开后的侧面示意图(材料的宽度忽略不计),其中凳腿AB和CD的长度相等,O是它们的中点.为了使折叠凳坐着舒适,厂家将撑开后的折叠凳宽度AD设计为30 cm,则由以上信息可推得CB= 30 cm. 图14-2-32 图14-2-33 4.如图14-2-33,点E,F在AC上,AD∥BC,AD=CB,AE=CF. 求证:∠D=∠B. 证明:∵AD∥BC,∴∠A=∠C. ∵AE=CF,∴AE+EF=CF+EF,即AF=CE. 在△AFD和△CEB中, ∴△AFD≌△CEB(SAS).∴∠D=∠B. 当堂训练,巩固深化,强化学生对“边角边”判定方法的理解,规范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格式.活动 三: 课堂 总结 反思 【课堂总结】 (1)请你叙述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基本事实——“边角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边角边”)中的“角”是两条对应边的夹角,三个条件放在一起书写时通常把等角条件放在两个等边条件中间.注意这个对应角不能是其中一条对应边的对角,即不存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A”. (2)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首先分析条件,观察已经具备了什么条件;然后以已具备的条件为基础,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确定还需要证明哪些边或角相等,再设法证明这些边或角相等. 系统归纳本节知识点,提高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知识网络】 框架图式总结,更容易形成知识网络.【教学反思】 ①[授课流程反思] 让学生在作图过程中体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直观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得新知,使学生的知识承上启下,开拓思维,发展探究新知的能力. ②[讲授效果反思] 教师讲解例题时要使学生明确: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学习要善于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应给学生搭建一个质疑、交流和相互学台,保证此环节的时间(3~4分钟)和质量,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学习习惯等多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 ③[师生互动反思] 知识、方法方面的收获,教师要适时点拨,点出本节课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是学习的精髓,但不能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收获,如好的听课习惯,好的思维、设想,要互相学习,这些好的收获更有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④[习题反思] 好题题号 错题题号 回顾反思,找出差距与不足,形成知识及数学体系,更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