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5变化幅度问题【教学目标】1.掌握用单位“1”解决实际的百分数问题(特别是在没有具体数字的情况下),以达到计算快而准的目标。2.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积累更多解决问题的经验。【重点难点】1.初步掌握用单位“1”解决问题的概念。2.用单位“1”解决实际的百分数问题。【方法指导】1.教学方法:引导组织、比较交流。2.学习方法:知识迁移、合作探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综合复习一下自己对单位“1”的总体把握。课件出示:一堆黄沙30 t,第一次用去总数的,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第二次用去黄沙多少吨?教师:找准单位“1”后,你知道怎么把这个题目转换成一个百分数问题吗?怎么解答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本课时的学习。二、探究新知用单位“1”解决实际问题出示教材第88页例5。某种商品4月份的价格比3月份降了20%,5月份的价格比4月份又涨了20%。5月份的价格和3月份相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1)引导学生从题中获取信息,思考、讨论下列问题:①“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是把谁和谁作比较?“单位1”是什么?②“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是把谁和谁作比较?“单位1”是什么?③先降了20%,又涨了20%,结果没降也没涨吗?④要解答的问题中把谁和谁作比较?“单位1”是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指导。①师:如果知道3月份的价格,根据题中给出的数量关系:由4月份的价格=3月份的价格×(1-20%),可知4月份的价格;求出4月份的价格后,再根据5月份的价格=4月份的价格×(1+20%),可知5月份的价格。然后将5月份的价格和3月份的价格作比较,运用前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多少”的方法即可求解。如果知道4月份或5月份的价格,同样可以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得出答案。可是题目中没有给出商品原来的价格,怎么办呢?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②学生讨论后汇报:生1:可以假设此商品3月份的价格是100元,当3月份的价格是100元时,4月份的价格=100×(1-20%)=100×0.8=80(元),5月份的价格=80×(1+20%)=80×1.2=96(元),也可列综合算式:100×(1-20%)(1+20%)=96(元)。96÷100=0.96=96%,所以5月份的价格是3月份的96%,100%-96%=4%,5月份的价格比3月份下降了,降了4%。生2:也可以直接假设此商品3月份的价格是1元,这样计算起来更加的简便。当3月份的价格是1元时,5月份的价格是1×(1-20%)(1+20%)=0.96元,(1-0.96)÷1=0.04=4%。师:当3月份的价格取100元或1元的时候,结果是一样的。如果此商品3月份的价格是a元呢?结果是否一致?生:当3月份的价格是a元时,5月份的价格是a×(1-20%)(1+20%)=0.96a(元),则有(a-0.96a)÷a=0.04=4%。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生:5月份的价格和3月份相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都与商品价格的具体钱数无关。(3)回顾与反思。师:降价和涨价的幅度都是20%,为什么最后的变化幅度不是0呢?如果求5月份的价格和3月份相比具体跌了多少,需要已知商品价格吗?见教材课后练习和相应单元的练习部分。变化幅度问题1×(1-20%)=0.8(元)0.8×(1+20%)=0.96(元)0.96÷1×100%=96%100%-96%=4%答:5月份的价格比3月份相比是降了,变化幅度是4%。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用单位“1”解决问题的概念,以及用单位“1”解决实际的百分数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精心引导、类比迁移、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用单位“1”解决实际的百分数问题,积累更多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