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冀教版三上1.1《分享调查结果》(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冀教版三上1.1《分享调查结果》(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享调查结果》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分享调查结果》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培养量感,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感知物体轻重,通过调查、操作认识称重工具,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根据物体特性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材分析 教材以生活中称重物体的真实情境为依托,通过从食品包装中提取净含量数据,体会单位应用的现实意义。辨认不同物体的重量所使用的质量单位,建立轻重物体使用不同单位的直观认知;接着通过讨论有关质量单位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辨认具体重量单位,过渡到称重物体的工具,认识盘秤、电子秤、天平等工具的功能差异,培养工具选择能力,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是培养学生量感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首次系统学习“克”与“千克”,为后续学习吨、解决质量问题奠基。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称重物体的经验,接触过“斤”、“公斤”的概念,但尚未系统、清晰地掌握称重物体所使用的工具和质量单位,对知识的理解较浅显。三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能较好地动手操作,但要建立有关物体的具体的量感,需要借助大量直接经验和活动辅助理解。学生对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兴趣浓厚,喜欢通过亲身经历、直观感受获取知识,但在概括能力和总结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调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食品,初步感受有的食品用“克”作单位,有的食品用“千克”作单位。 2.通过观察、操作、记录、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 3.初步认识称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认识常用称重工具及其用途。
教学难点 理解“质量与形态无关”,灵活选择工具和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秤、天平、砝码、食品包装袋(标有净含量)、1元硬币(约6g)、1kg大米 学具:学生课前完成的《家庭食品调查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情境导入,引入新知 出示PPT“超市购物”情境 师:“同学们,观察这张超市购物图(PPT展示),爸爸轻松地提着米袋,小朋友开心地抱着盐袋。老师很好奇——为什么两人都觉得很轻松呢?” 讨论: 问题1:为什么爸爸拿米很轻松,孩子拿盐也很轻松? 提示:仔细看包装袋:米袋写着‘净含量10kg’,盐袋写着‘净含量400g’。 师:这些数字和字母代表什么?‘净含量’又是什么意思? 师:这些疑问都指向‘物体的重量’。今天,我们就通过大家的调查结果,揭开质量单位的神秘面纱! 观察情境图并思考
自由表达生活经验 尝试解读“净含量”含义 利用生活场景制造“重量感知”冲突,激活前经验; 聚焦“净含量”概念,直指质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kg/g”符号的直观呈现,自然引入本课核心概念。
二、探究 任务1:调查结果分享 师:课前同学们调查了家庭食品,请分享组内最有意思的发现! 小组展示《食品调查表》(如大米5kg、食盐400g) (1)交流整理的结果,每种食品净含量的单位是什么? (2)观察不同食品用的质量单位,你发现了什么? 追问: 问题1:这些食品用了什么单位?能否分类? 问题2:为什么大米用kg,食盐用g?背后有什么规律? 问题3:(展示饮料瓶)500ml是质量单位吗?ml和g有什么区别? 板书:原来,像大米这样较重的物品用千克(kg),像食盐这样较轻的物品用克(g)! 任务2:称重工具探索 师:要准确知道物体重量,需要工具帮忙。(展示实物秤具)这些工具你见过吗? 讨论与交流 (1)你能说出哪些用“千克”或“克”作质量单位的物品? (2)度量物体的长度时,你用过哪些工具? (3)称量物体质量需要什么工具? (4)交流大家收集的称重工具,说一说它们的特点。 教师活动: 展示工具图片(天平、体重秤等),分组讨论问题: 1. 这些工具能称什么? 2. 称量时用什么单位? 教师引导:强调“千克”是国际单位 分组探究任务: ① 称硬币(天平):1枚1元硬币多重?天平怎样读数? ② 称书本(电子秤):这本数学书多少克?如何切换kg/g单位? 核心问题: “为什么菜市场不用天平称蔬菜?中药秤的小钩子有什么特殊作用?” 讨论与交流 (1)不同的工具分别能称量哪些物体的质量? (2)用每种工具称量物体质量时,各用什么质量单位? (3)你还知道哪些和物体质量相关的常识?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大米、面粉用kg,盐、薯片用g”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体重秤 “称人的” “单位是斤” 学生:天平 “称小东西”“实验室用” 学生:中药秤 “像小钩子”“称药材”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通过真实数据归纳单位选择规律,区分质量与体积单位。 概念建构阶梯:①经验具象化:将零散生活观察上升为“重-千克/轻-克”的规律; ②工具功能化:通过实物操作理解“粗测工具(电子秤)”与“精测工具(天平)”的适用场景,渗透工具进化史。
任务3:突破认知难点 师:老师带来两个‘神秘盒子’(左手托棉花,右手托铁块)。猜猜哪个重? (学生猜测后) “现在请大家闭眼——感受它们压手的力度!你的发现是?” 左手托1kg棉花,右手托1kg铁块 提问: “哪个更重?为什么棉花看起来更大?” 得出结论:1kg棉花和1kg铁质量相等!棉花‘显大’是因它蓬松——质量与体积无关! 学生:铁重!因为它小 学生:一样重!棉花蓬松 通过触觉颠覆“体积大=质量大”的直觉,建立科学质量观。
四、变式 师生互动,变式深化 播放PPT“国际单位制”页面,提问: “为什么全球科学家都用‘克’和‘千克’?” 师:如果中国人用‘斤’,美国人用‘磅’,会发生什么? 过渡语:统一单位让世界更高效!现在用这份智慧解决实际问题吧! 学生:为了方便比较。 学生:如果单位不同会混乱。 通过SI单位制渗透“标准统一”的科学价值观;借斤与磅的比较,培养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双重认同。
五、尝试 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选择合适的称量工具,连一连! 2.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明明的体重是31( ) 一条金项链重25( ) 一个西瓜重8( ) 3.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一辆自行车大约重( )。 A. 15克 B. 15千克 C. 150千克 (2)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 )。 A. 棉花重 B. 铁重 C. 一样重 4.妈妈购物清单: 面粉:2千克 白糖:500克 鸡蛋:1千克200克 (1) 总重量 =________ 千克______克 (2) 用电子秤付款时,屏幕显示数字应为多少?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练习的完成过程中对要点知识加深巩固,有效应用。
六、提升 适时小结,兴趣延伸 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愿大家带着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更多“轻重”的奥秘! 学生1:千克用kg表示,克用g表示 学生2:常用的称重工具有盘秤、电子秤、手提秤、台秤、磅秤。 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运用过程三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全面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启发学生用类比或迁移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
板书设计 分享调查结果 千克( kg)称量比较重的物品 质量单位 克(g )称量比较轻的物品 利用简洁的文字、符号、图表等呈现本节课的新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业设计 (课外练习) 基础达标: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苹果重150( ) 一桶食用油重5( ) 一只小狗重8( ) 一袋大米重10( ) 2.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 1. 小明体重30克。 ( ) 2. 克是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 ( ) 3. 3000克苹果比3千克西瓜重。 ( ) 4. 电子秤上显示“1.5”,表示物体重1千克500克。 ( ) 3.工具选择 情景选择称重工具(可多选): (1) 称一袋10千克的大米 → __________ (2) 称一块200克巧克力 → __________ (3) 称一颗珍珠(约1克)→ __________ (选项:A. 台秤 B. 天平 C. 厨房秤 D. 磅秤) 能力提升: 1.用天平称一包茶叶: 左盘放茶叶,右盘放1个100g + 2个20g砝码 茶叶质量 = ______克 若改用电子秤,应选用哪种?______ (A. 厨房秤 B. 磅秤) 2.拓展迁移:观察家中3种带包装的食品: 1. 记录名称、净含量和单位; 2. 思考:为什么酱油瓶标“500ml”而不标质量?
教学反思 1.亮点:具身认知突破抽象量感 棉花与铁实验:学生通过闭眼触摸体验,颠覆“体积大=质量大”的迷思;工具认知融合传统文化中药秤操作:称量菊花(3g)、枸杞(5g),发现小钩子能挂药材袋,设计真巧妙;单位换算对接生活现实,“斤与千克”冲突转化:针对学生提问“超市标签写500g,奶奶却说1斤”,现场用电子秤称500g大米并标注“1斤”,建立直观对应。 2. 调整点: 量感建立增补“阶梯式对比包”,增加三组触觉对比;学生可能混淆“质量”与“体积”,需强化棉花与铁的对比实验。工具操作时易忽略“归零”,课前需检查仪器精度。 国际单位制内容作为拓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称量物体》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称量物体》单元对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量感”核心素养和综合实践中“曹冲称象的故事”的主题活动。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以“曹冲称象”故事为依托,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感受等量的等量相等,发展量感和推理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曹冲称象”的基本原理是等量的等量相等,能针对具体问题与他人合作制订称重的实践方案,并能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丰富度量的活动经验。“曹冲称象的故事”可以从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在理解质量单位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运用“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称出一个庞然大物的质量,感知“等量的等量相等”这一基本事实,感悟如何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从学生假期调查的食品包装引入,聚焦“净含量”及其单位。在分析交流中,自主发现规律,较重用“千克”,较轻用“克”。从生活经验自然过渡到数学学习。系统介绍各种秤具(盘秤、电子秤、天平等),让学生了解工具的多样性及其适用场景。通过“称一称”“掂一掂”1千克食盐和多种小物品(鸡蛋、棋子、硬币),强化手感,建立肌肉记忆,这是培养量感的关键步骤。引用语文课本中的“曹冲称象”故事,并设计科学小实验,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等量代换)和科学方法(排水法)揭秘历史难题,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深度和趣味性。介绍“半斤八两”“杆秤”“钱、分、厘”等中国古代度量衡知识,以及质量单位的演变史。这不仅拓展了知识面,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发展,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已有“轻”“重”的生活概念和比较经验。已学习过长度单位,对“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有初步认识,对“十进制”的进率关系不陌生。但是由“形”到“量”的抽象困难:长度是可见的,而质量是“内在的”“不可见的”,需要靠肌肉感和工具来衡量,更为抽象。并且单位表象建立困难,“1克”太轻难以感知,“1吨”太重无法体验,必须依靠大量的中介物(如硬币、食盐、同学体重)来搭建认知桥梁。
二、单元目标拟定
1.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初步建立1克、1千克和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并能在实践中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2.在调查、掂量、称重等实践活动中,培养量感,即对物体质量的直观感知和判断能力, 经历从“非标准单位”到“标准单位”的认识过程,进一步体会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和实验,初步理解等量代换和排水法的数学思想。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了解中国古代度量衡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建立1克和1千克的清晰质量观念。
2. 掌握千克与克、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和换算。
(二)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克”等抽象单位的表象。
2. 培养估测能力。能结合实际,对常见物体的质量进行合理的估测。
3. 理解“吨”这个超大质量单位,理解 “等量的等量相等” 这一等量代换思想
“曹冲称象”中的应用。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新课标中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com
强烈的现实性和突出的实践性。
从学生假期调查的食品包装引入,聚焦“净含量”及其单位。在分析交流中,自主发现规律较重用“千克”,较轻用“克”。从生活经验自然过渡到数学学习。所有素材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强调“调查”“掂量”“称重”“实验”“估算”等操作性活动,在做中学,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清晰的结构性。
遵循“感知 、 建立 、应用 、 拓展”的认知规律,从克、千克到吨,单位由小到大,结构分明。在已有认知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计量很重的物体(如大象、汽车)怎么办?自然引出更大的单位“吨”。通过“100袋大米”和“全班体重相加”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活动,将抽象的1吨转化为具象的、可想象的模型,巧妙突破难点。
创新的融合性和丰富的文化性
将数学与语文(曹冲称象)、科学(排水实验)、历史(度量衡演变)深度融合,设计新颖,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独具匠心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运算,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文化传承。
五、单元课时规划
单元划分依据 □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模块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
单元数量 1
单元主题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课时
数与运算 称量物体 《分享调查结果》 1
《称量物体》 1
《计量较重物体》 1
《曹冲称象的奥秘》 1
《质量单位讲堂》 1
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抽象 符号化 □分类 □集合 □对应 □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数形结合 □极限 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 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
课时 学习目标 评价形式 评价标准
1.1《分享调查结果》 目标: 通过调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食品,初步感受有的食品用“克”作单位,有的食品用“千克”作单位。 探究一:调查结果分享 → 探究二:称重工具探索→ 1.理解“粗测工具”(电子秤)与“精测工具”(天平)的适用场景。 2.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1.2《称量物体》 目标: 通过称一称、算一算、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探究一:千克与克的奥秘。→ 探究二:常见物品称量赛 。 → 1.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会用盘秤称量物体,能初步判断物体实际轻重。
1.3《计量较重物体》 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是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探究一:感受1吨的重量。→ 探究二:推算1吨。 →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1.4《曹冲称象的奥秘》 目标: 理解“曹冲称象”故事中“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即一个量可以用与它相等的另一个量来替换。 探究一:排水实验。 → 探究二:抽象建模,揭示奥秘。→ 能理解“曹冲称象”故事中“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能理解并感知“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1.5《质量单位讲堂》 目标:了解我国古代质量单位以及称重工具,感受古代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文化自信。掌握“等量代换法”,即一个量可以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换的数学思想。 探究一:古代质量单位。→ 探究二:杆秤与十六星秤 。→ 探究三:杆秤与十六星秤 。→ 理解古代质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掌握“等量代换法”,即一个量可以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换的数学思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