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分式的加减法(第2课时)分式的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北京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4 分式的加减法(第2课时)分式的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北京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0.4 分式的加减法(第二课时 分式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北京版2024·八年级上册“二、分式的运算”中第10.4节“分式的加减法”第二课时,主要聚焦“分式的混合运算”。在前面学习分式基本性质和加减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分式乘除与加减之间的混合运算顺序及技巧,为后续分式方程与综合运用奠定基础。
2.内容解析
围绕分式的混合运算,本节在掌握分式加减法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先乘除后加减、括号优先的运算顺序,并通过因式分解、通分等步骤实现对分式的简化处理。学生需要重点理解最简公分母的确定与分子整体乘缺失因子时的括号处理,避免符号错误。另一个关键是要将教师引导下的例题操作与学生自主体会相结合,通过通分、约分、乘法分配律等运算技巧,强化对分式混合运算规律的认知。本节知识为后续分式方程和更多代数式计算应用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代数思维的条理性和严谨性,为日后综合题目解题奠定重要的运算与推理能力。
1.教学目标
掌握分式通分的方法(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熟练进行分式的加减混合运算。
会处理含括号的分式混合运算。
2.目标解析
● 针对目标1:通过对系数、字母最高次幂、多项式分解的综合分析,学生能够快速确定最简公分母,体会因式分解在分式简化中的重要性。
● 针对目标2:要求学生在异分母分式相加减时熟练完成通分与合并同类项,并通过乘除法的变形技巧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秩序。
● 针对目标3:在含括号的复杂分式运算中,学生能够遵循“整体视为一项”的思维,准确处理括号前的负号或系数乘法分配,保证表达式结构正确。
大多数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一元一次方程与多项式运算基础,因式分解也有所接触。然而,部分学生对于分式通分时易忽略分子整体的括号处理,对除法转换为乘法及符号运算的细节把握尚不熟悉,需要教师强化步骤示范与典型错误剖析。此外,学生对综合应用题中的分式建模还存在思路不连贯、表达不严谨的困难,需要在本节中进一步培养严谨的代数思维与计算习惯。
知识回顾:
分式的基本性质:
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方法:
系数:最小公倍数
字母:最高次幂
多项式:分解因式后取独特因式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情景导入(源自教材情景): “某工程队要修一条长 km 的公路,原计划平均每天修 km。实际施工时,每天比原计划多修了 4 km,结果提前完成了任务。请用代数式表示提前了多少天?”
【设计意图】
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公路施工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分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热情。
结合前面“分式的基本性质”、“最简公分母确定方法”等旧知,迅速唤起学生对分式运算的认识,明确本节课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分式的混合运算。
探究点1:分式加减法的核心步骤
问题引入
计算:
其中,,。
师生活动
教师演示:
引导学生先对分母进行因式分解,找出公分母。
强调最简公分母的确定:系数取 2,字母取 ,因式取 ;即最简公分母为 。
演示分子“整体”乘相同因子时务必添加括号。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如何通分;
在教师提示下,完成通分后的分子合并,整理结果。
解析步骤
因式分解:
确定最简公分母:
通分:
合并:
【关键思路】
先分解分母,保证后续通分准确。
分子在乘以缺失因子时必须加括号整体相乘。
合并过程中注意符号与括号的处理。
探究点2:分式混合运算的规则与技巧
问题引入
分式混合运算既包含分式加减,也包含乘除,甚至会出现多重括号。我们应如何有序处理?请看下面例子:
计算: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
提醒学生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时先算括号。
教师提问:在分式混合运算中,遇到除法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除以分式等于乘以它的倒数。
教师补充:注意运算前可先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
学生尝试:
小组讨论如何先将除法转化为乘法,简化后再做加减运算;
指派代表板演,教师点评并归纳要领。
解析步骤
将“除以分式”转化为“乘以其倒数”:
因式分解、约分:
所以
继续约分得到
回到原式:
通分、合并:
最简公共分母:。
通分后合并即可。
【关键思路】
混合运算中遵循“先乘除、后加减、括号优先”。
遇到除法,一定要先转化为乘以倒数,并注意适时因式分解与约分。
【设计意图】
通过“转化除法”“分式分解与约分”的过程,让学生巩固对分式综合运算的思路,克服只会单一运算的局限。
采用“先让学生独立探究,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
例题巩固
例1 计算:;
解:原式

解析步骤
根据题意,先观察括号内的分式、整式,分开进行加减;
先算括号里的加法,再将结果乘以括号外的因子;
最后将所得分式化简,看是否能约分或合并。
答案总结
先对括号内依照分式运算顺序进行“通分-合并”;
再对外部因子做乘法;
注意把整式视为分母为 1 的分式,保持格式统一。
例1(2)计算:
解:原式
注意: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的先因式分解,不能分解的要视为整体.
例2 计算:
解:原式
利用乘法分配率简化运算
解析步骤
先按照乘除优先的原则把分式乘法部分化简;
遇整式或可约分部分及时分解因式;
若有分式相减或相加,仍要再次寻找公分母进行通分。
【关键思路】
熟练运用乘法分配率,借助因式分解提高运算效率。
时刻注意分母等于零的情形需要排除。
【设计意图】
进一步强化对分式混合运算的理解,通过综合性例题为后续的变式和应用题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总结:抓住“先乘除、后加减、特殊情况先因式分解”的核心策略,以提升计算准确性与速度。
例3 计算:用两种方法计算:
解:(方法一:按运算顺序)
原式
解:(方法二:利用乘法分配律)
原式
本课时教学到此,学生应初步掌握:
分式加减法要先找最简公分母,再做通分合并;
分式混合运算依循“先乘除、后加减”;
妥善处理括号以及分式整式间的运算衔接。
1. 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A.
B.
C.
D.
2. 化简的结果是()
A.
B.
C.
D.
3. 化简的结果是 .
4. 化简: .
5. 化简: .
解:原式

6. 化简: .
解:原式 .
7. 化简: .
解:原式

设计意图
结合课堂练习题,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对通分、约分以及含分式的加减乘除等技能进行针对性强化。
易错点提醒:
通分时忽略分子整体性(如 x+y未加括号)
去括号时符号错误(如 -(2x-1) = -2x+1)
未检验最终分母是否为0
分式混合运算核心:先乘除后加减,括号优先。
找最简公分母时注意系数的最小公倍数、字母最高次幂及多项式因式分解。
通分操作要确保分子整体乘缺失因子,去括号、合并同类项时注意符号。
计算结果应尽量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并检验分母不为零。
【设计意图】通过提炼关键步骤与注意事项,让学生形成分式混合运算的总体思路,明确易错点,快速抓住本课核心。
课题:分式的混合运算(加减法)
学习目标:
确定最简公分母。
熟练分式的加减及混合运算步骤。
处理含括号的分式运算。
知识回顾:分式基本性质、因式分解要点
例题与分析:
例1 通分步骤演示
例2 混合运算先除后乘示范
小结:注意通分整体性、括号内外符号变化
【设计意图】板书突出知识脉络与解题步骤,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快捷获取信息,同时也利于课后整理与巩固。
完成课本习题第 10.4 节“分式的加减法”中对应的混合运算习题,重点练习通分与去括号过程。
将教材中“工程问题”情境改编为实际情形,自拟一个分式方程并求解;写出解题过程并简述思路。
拓展:选做教辅资料中与“分式加减法”相关的巩固题 3 道,要求写出详细的运算步骤和化简过程。
【设计意图】作业既巩固课堂所学,又通过改编情境题和拓展练习,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与思维广度。
本节课围绕“分式混合运算”的目标展开,学生对“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方法已基本掌握,通过实例演示与分组讨论,大部分学生对系数最小公倍数、字母最高次幂及多项式因式分解有了直观认识。概念理解目标在例题辨析与小测中得到较好达成,但在建立分式方程模型解决简单工程问题时,仍有学生对列式思路把握不够熟练。为增强应用意识,可在后续教学中增加小组探究任务,让学生尝试自己创设或改编情境题,以激发学习兴趣并锻炼自主建模能力,进一步夯实分式运算和应用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